聽老梁說天下,聆聽他那犀利的民生反映,品味他那睿智的文人擔當。
這裏有他最犀利的新聞評論:打車軟件、養老困境、窮富二代……最熱辣的明星話題:中國好聲音、明星父子、草根選秀……最另類的讀書心得:明宮三案、清宮傳奇、民國四才女……
獻計獻策
把脈民生
熱點熱議
窮富二代
金融:把脈“錢荒”百姓別慌
2013年,恐怕沒有比“錢荒”這兩個字,更能刺激中國經濟界的了。之前,有些銀行每年也曾發生過缺錢的狀況,這個時候央行就會施以援手增發貨幣。可是2013年央行明確表態不會這樣做。支撐這種行為的背後,是新一屆政府的經濟理念。可能銀行出現“錢荒”,對很多人來說不是很好理解的事。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錢荒。
要講透這個概念,我們先說一下什麼是“銀行拆借”。其實所謂的銀行拆借,就是指銀行之間相互借錢的一種行為。在當下的金融市場,銀行之間相互借錢,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在一般情況下,規模較大的商業銀行資金較為充足,往往是借出的一方;而一些規模較小的商業銀行,往往因為流動資金短缺成了借入的一方。可是隨著銀行業月末考核的到來,各銀行之間的拆借行為正悄悄發生變化。
作為拆出方的有些大銀行,現在感覺整個經濟狀況有點兒“趨於保守”,於是對資金嚴格控製。這麼一來的話,一方麵,原來的供應渠道一下子少了,導致拆借利率短時間內提得過高;另一方麵,即使拆借利率高了,還不一定能拿到資金。
可能有的人看了這個還是不理解,以前都講“流動性過剩”,怎麼銀行還缺錢呢?這是什麼原因呢?簡單地說,這也是一種“季節性”的現象。因為這種“錢荒”不是真正的錢荒——市場上錢多得是。這是因為在每年的6月底和12月底這兩個時段,上邊來考核銀行的存貸比。什麼叫存貸比呢?比方說,銀行存款利率可能是百分之三點幾,但是貸款利率都是百分之七以上,這兩者之間有個存貸差。這就是說你存款我支付利息出去的錢少,但我貸款收回的錢多,銀行不就掙錢了嗎!銀行就是願意多往外出貸款,把存款都貸出去,它賺得才多。可是這樣的話,銀行要沒有一定存款保證,萬一出現“擠兌”,這銀行不就“黃”了嗎?所以每年到這個時候,政府得考核一下,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比例是多少,是不是在合理範圍之內。銀行前麵把錢都貸出去了,這陣兒為了應對考核,是不是得把錢弄回來?再加上這個時候還得上繳準備金、財政稅款之類的,都是銀行往外拿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就出現了“結構性錢荒”。
過去的金融機構,都不太習慣於市場化背景下的這種利率。然而實際上,在市場化的背景下,這種狀況將來可能是一種大趨勢。在這種狀況下,央行也有意識地讓商業銀行逐步適應未來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流動性管理。
央行專家表示,目前市場上所謂的“錢荒”,其實隻是一種“結構性短缺”,金融市場的運行是比較平穩的,整體流動性也較為充裕。值得指出的是,截至2013年5月底,我國貨幣供應總量高達104萬億元,存款的準備金率也處於較高水平。因此整個金融體係並不缺錢。有專家認為,隨著季節性與階段性因素的消退,銀行資金短缺的問題會在7月後逐步得到緩解。
有人說那我存在銀行裏的錢是不是要“夠嗆”啊?那您可放心,你的財產安全是絕對沒有問題的。而且我覺得這個事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不僅不是壞事,反而是件好事。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有些銀行的客戶經理都給他打電話了,說你們有錢存到我們這兒來吧,利率多高多高;還有的說,買我們銀行理財產品吧,我們現在給你年化利率到5%、6%。我們都知道年利率超過5%,那就算高得不得了。所以有不少人就猶豫,這理財產品我買不買呢?買這合適不合適呢?我要放到它那兒風險多大呢?在確定風險不大的情況下,在“錢荒”這段時間,正是你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好機會。
有人說這不是趁人之危嗎——銀行缺錢呢!那可不是,你看銀行為了把錢攬回來,什麼招都使了,送大米的、送豆油的,送加油卡、送手機卡的,還有你存一萬塊錢就給你返50塊錢的,等等。趁這個時候,你可以和銀行討價還價,考慮買一下理財產品。
有的人說銀行每年既然都是要考核,也要上繳財政稅款,那怎麼2013年比往年情況都嚴重呢?原來每年到這個時候,央行就開始援助各家銀行,怕出現金融鏈條崩潰的現象,可是2013年央行沒管。
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在穩定經濟增長、促進結構轉型等方麵,金融機構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當下的經濟形勢總體平穩,但依然麵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因此會議強調,在保證經濟穩定的前提下,各金融機構應該優化資源配置,在保持合理貨幣總量的同時,應當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並充分把信貸資金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要保證社會的貨幣總量,要維護原來的現狀,這就意味著央行“無為而治”,不會給下麵的銀行增發貨幣了。
現在市場上很多人把央行比喻成“央媽”,我看這個比喻不是沒有道理。央行跟商業銀行之間的關係,的確就像小孩跟他媽去要錢似的。當然這個錢如果是用來吃飯、上學交學費,肯定是應該給的,但是你不能拿去網吧打遊戲了,然後回來還跟你媽要錢。如果是這樣的話,恐怕緊一緊是有必要的。從央行所傳遞出的這個態度來看,未來貨幣政策還會保持一個穩健和中性的基調,既不明顯收縮,也不是很充裕。保持這麼一個貨幣環境,才能夠更有利於商業銀行把資金用到刀刃上去。
為什麼現在我們的政府不管了呢?因為“錢荒”不是真正的錢荒,我們說錢荒是什麼概念?缺錢了,這叫錢荒。就像以前我們說的“民工荒”,不是真正民工少,而是結構性問題。現在的“錢荒”也是這個問題。我們在前麵提到,錢荒不是錢真正少了,我們市場上錢多得是。現在我們增發貨幣的總量是104萬億,大約是GDP的兩倍。這就是我們說的結構性錢荒,也就是說這錢沒有放在最需要的地方。那麼,銀行的錢都放到哪兒去了呢?這也是老百姓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
本來銀行該把錢貸給需要錢的實體,比方說,我這個工廠從銀行貸款,然後盤活經濟,最後再還銀行。可是後來銀行發現,貨款給企業,利率有點兒低,掙錢太慢;而兩個銀行之間相互拆借,利率很低,然後拿這個錢投到杠杆投資市場上去,這個來錢快。我何必貸給實體經濟呢?所以,銀行的錢沒有真正投到需要的實體當中去,反而在金融體係裏“空轉”。因為錢本身是生不出來錢的,它必須得通過實際的勞動才能夠最終轉化成財富。如果錢都在金融體係運轉,那麼對社會經濟發展沒有什麼好處,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趨向。也就是說,你不能像過去那樣,一方麵不斷地擴大信貸、擴大貨幣供給;另一方麵指望從中央銀行拿到便宜的資金,來支持這樣的擴張。如果政策不進行這樣的一個警示,有可能出現係統性風險。
銀行現在除了我前麵說的把手伸得太長問題,還有就是瘋狂開發理財產品。我覺得中國的金融業過去有一些陋習,如大量放貸——不管想要貸款的地方是先進產能還是落後產能,是需要轉型的地方還是不需要轉型的地方,反正就是拚命放貸。再有,不太樂於跟實體經濟發生聯係,愛玩虛擬。這個錢通過各種票據來回,我買你的,你買我的,互相賺錢,錢生錢。這些都不是好習慣。
錢沒有放在合適的地方,而放在了不恰當的地方,這就叫“結構性錢荒”。現在新一屆政府提出來“用好增量,盤活存量”,這個概念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想讓銀行把錢真正地用於支援實體經濟建設。我們是要“搞活經濟”,不能再“刺激經濟”了。所以用好增量,就是要把增發貨幣,都用到刀刃上;盤活存量,就是把你用到那些不正常地方的錢拿回來,直接支援實體經濟建設。所以,目前中央政府的政策是不再增發貨幣,而是逼銀行把這些錢放置到正確用途上去。
根據“盤活存量”這一點,有人提出,這就是新一屆政府的經濟理念。這些經濟理念,是對以“政府的手”來刺激經濟行為的一種糾偏。這其實就是政府減少幹預,不通過政府硬性投資的方式來刺激經濟,而讓市場發揮它自身的“淨化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前段時間日本提出“安倍經濟學”,安倍經濟學恰好和我們相反,安倍試圖通過政府大把地花錢,大把地印錢來提振日本經濟。這在一定曆史階段發揮作用了,但現在來看就不起作用了,尤其對日本這個成熟、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不起作用了。
“安倍經濟學”成功帶動了人們對經濟複蘇的期待,改變了民眾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尤其是改變了經營者的經營情緒。這點值得肯定。可是日本陰晴不定的動蕩股市,似乎給“安倍經濟學”潑了一盆冷水。據相關報道,日本大型企業在日元貶值中確實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可是對於國內依靠進口原材料的中小企業來說,日元貶值讓它們苦不堪言,有近7成的企業麵臨成本困境。當然也有被上遊企業壓價的可能,比如以前能賣100萬的機器,因為日元貶值隻賣90萬了,所以生產方隻能拚命壓低成本。即便在周邊國家眼裏,這一舉措也是備受詬病的。因為隨著日元貶值,周邊地區的出口將會受到影響。
有人說安倍晉三的這個不叫“安倍經濟學”,它無非就是“伯南克主義”加上“凱恩斯主義”。這什麼意思呢?伯南克是美聯儲主席,大把地印美鈔。印美鈔有他的道理啊,美鈔是世界硬通貨幣,所以這等於美國經濟感冒了,全世界跟著吃藥。“凱恩斯主義”是什麼呢?就是政府主導一切,利用政府行政資源的優勢來發展經濟。所以一般各個政府部門都喜歡凱恩斯,覺得凱恩斯擴大了政府的行政權力。從曆史上來看,一個國家剛剛建立,經濟剛剛發展,凱恩斯主義會發揮作用,但隨著時間推移,它裏麵的弊端也就出現了。
凱恩斯最大的貢獻就在於,當你總需求不足的時候,加大這個貨幣供應量,就使得這個總需求相對充足起來。這樣會導致一個“怪圈”——我們不印票子,總需求就起不來;我們印多了以後,它又會導致通貨膨脹。所以說,這個平衡點是越來越難以把握了。
那現在中國的這個經濟理念的核心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點點遠離凱恩斯主義。政府以前也是推崇凱恩斯經濟學的,可這些年一點點向另一種方向轉化。什麼方向?“韋伯經濟學”。“韋伯經濟學”有一個“活”的理念,就是你的製度什麼樣、你的意識形態什麼樣、你的理念什麼樣,會反過來決定你選擇什麼樣的經濟製度。比方說西方國家推崇自由、平等,尊崇這些價值,它就會選擇相應的市場經濟。這其實跟我們這些年的經濟政策有一些地方暗合了。我們現在也強調要讓老百姓活得有尊嚴,我們也強調保護人權,加強民生保障,強調自由、平等、民主,這也要求我們市場這塊給予一種活躍的自由競爭態勢。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這種價值選擇,決定了我們也要選擇更為開放的市場經濟體係。
新一屆政府執政以來的經濟理念,就是建立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體係。它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市場歸市場,社會歸社會,政府跟市場要劃清邊界,政府管好自己應該管好的事。二是把過去政府審批權限從1700多項減少三分之一。從一定程度來講,這兩項舉措吻合了中國當前經濟改革過程當中的實際狀況。
當然,這些政策在執行過程當中會遇到一定“陣痛”。我們首先要正視中國經濟可能增速放緩。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什麼程度了呢?就是應該把增速放緩一下,好好治理一下我們改革過程當中的一些結構性問題。所以現在讓政府跟市場分開,這就是“忍痛”,讓市場經濟自由去發展。所以說,新一屆政府的核心理念,就是在政府和市場之間怎樣確定一個恰當的距離。
2013年6月25日,央行發布消息稱,針對當下銀行資金局部緊張的局麵,央行已向部分符合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資金支持,而一些自身儲備較為充足的銀行也開始發揮調節作用。受此影響,銀行之間的拆借率已連續多個交易日出現回落。央行強調,會始終貫徹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要求,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來適時調節銀行流動性,規範市場交易行為。
當然,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時候,這注定是一種陣痛,而且執行下去也很難。這次央行不用增發貨幣的方式來刺激經濟,而是要搞活經濟。得到這個消息之後,我是感到挺欣喜。
醫療:給醫保治治病
2014年2月8日,國務院醫改辦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通知》。這個通知裏麵做了明確的硬性規定,就是截至2014年6月底,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如果已經推行了大病保險工程試點的,要擴大試點範圍;如果沒有推行的,要馬上啟動試點。這個通知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就是要減輕人民群眾的醫療負擔,保證不會有人因為大病一下子就致貧或者因為大病返貧。所以這項通知,對於廣大弱勢群體來說,是一個絕對的好消息。
對於很多人來說,大病保險這個概念相對有點兒陌生,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大病保險。其實簡單來說,大病保險就是“二次報銷”。什麼叫二次報銷呢?現在好多人都參加了醫保,都知道醫保有一個報銷比例。比方說給你報百分之多少,而且有的報銷是封頂的。醫保對於城鎮職工、城鎮居民,還有新農合農村參保的,都有個封頂。比方說最高給你報10萬,最高給你報12萬。可問題是,現在的大病醫療花費是相當高的,那可不是這十萬八萬能解決的。一場需要動手術的大病,比方說什麼尿毒症、白血病,還有一些長期的慢性病,像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往往都需要不斷治療。這一下總體花費就不止這點兒錢了。很多家庭,因為大病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有限,剩下的都要自己負擔,而自己掙不了那些錢,結果得了一場病全家都受罪,陷入了貧困。還有的本來原先日子過得挺好的,因為一場病,又回到貧困的狀態當中。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開始推行大病保險。比方說你這病花了50萬,醫保能給你報10萬,那麼你還需要40萬。現在有了這個大病保險,對於這剩下的40萬,再給你解決至少50%,你個人可能就承擔不到20萬了。對於弱勢群體來說,這錢真是救命錢,非常重要。那麼這個大病保險照顧了哪些人呢?我首先給大家說說,現在的醫保體係覆蓋了哪些人群。
我們說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他們進入的是公費醫療係統;其次是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最後是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主要覆蓋城鎮居民中有工作的,比方說企業員工、公司員工,等等;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主要覆蓋人群是城鎮裏沒工作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主要覆蓋對象是農村人。新農合公費醫療報銷比例在90%以上,一般醫療保險大致報銷比例也就是在50%~60%。假如說報50%,剩下的50%就很費勁兒了。城鎮職工情況好一點兒,因為有的時候單位還進一步給你上個商業保險,或者是團購某種商業保險;而且有工作的人,單位還能給你提供點兒幫助。城鎮居民和農村人這些沒有固定工作的弱勢群體,一旦出了健康問題,大頭都得自己擔著。所以一場大病,就可能會讓他們陷入赤貧。因此,這次大病保險工作覆蓋的主要就是最後這兩類人,也就是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醫療保險覆蓋群體。
這個政策好在哪兒呢?第一點,用不著個人拿錢。這個錢從哪兒來呢?從醫保節約資金及統籌資金裏出,不用老百姓再多掏一分錢。所以,這個政策對弱勢群體好處非常大,一場病下來,醫療費用的大頭兒由大病醫保給你解決了。那麼它是通過什麼形式解決的呢?難道就隻是這麼往外拿錢嗎?還不全是。它的運作跟原先的醫保不一樣,原先的醫保基本上就是國家管,這回其實是商業機構來管——等於是國家用醫保基金作為支付方式購買商業保險,然後給看大病的這些人解決問題。這裏邊有一點我覺得非常合理,就是這些弱勢群體確實需要照顧,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不能把弱勢群體拋在一邊的。第二點,我們原來的醫保資金這些年確實有節餘,中央著眼於照顧弱勢群體,減輕他們的醫療費用,把醫保資金節餘的部分用起來,這是好事兒。可是如果你把它們都用起來,那就需要提高現在所有醫保的報銷比例,因為參保人多,隻能給每個人提高報銷比例百分之幾,就幾個點。這幾個點落實到報銷上,可能就幾十塊錢、幾百塊錢的事,大家感覺不明顯。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那就用到大病上來。每個人多花個七八十塊錢、一百多塊錢可能不當回事兒,如果我們把這些錢集中起來,放到一個特別需要救助的人身上,一下子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也是保險的一個基本概念,就是集中大家的力量,幫助最需要的人。
所以,這個政策對於弱勢群體來說,我認為是非常管用的。要執行好這個政策,現在有幾個基礎的問題需要注意。第一點,比方說你購買的商業保險,是哪家商業機構來給你管,這很重要。政府在挑選商業機構的時候,一定要兼顧其資質以及風險承受能力——這是一個基礎。這時候就需要考驗政府的眼光,也要考驗這些商業保險機構的運營能力。這一點是不能被忽略的。第二點需要注意的是,大病保險主要照顧的是弱勢群體,首先得區分什麼是大病。有關大病的概念,現在爭論得也都很激烈。大家共同認可的大病,一般是說一次性治療花費很多的病和長期以來積累花費比較多的慢性病,這些基本上就屬於大病範圍。但它的邊緣到底在哪呢?現在還缺乏一個最科學的界定。比如有些特別罕見的疾病,可能治療一次都得上百萬,但是往往因為它罕見而大病目錄裏沒有將其沒有囊括進來,這部分人也是我們應該照顧的。所以,當務之急,是要對大病的目錄做一下具體甄別,也就是說哪種病應該歸進來,盡可能把更多的弱勢群體納入保障範圍。第三點就是我們對醫保資金管理問題,一定要慎之又慎。有人說醫保資金不安全嗎,都是國家管。還真不是!這就是我下麵要說到的醫保資金裏麵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騙保問題。
騙醫保的最主要原因在於我們醫保管理上有漏洞。比方說現在的醫保報銷,都有個人賬戶。你要把個人賬戶上的錢花沒了,就需要再自付一定比例,這樣就可以進入統籌基金的範疇。統籌基金是扣除個人賬戶剩下來的醫保資金,這部分是全民參保的錢,也就是大家的資產。就是說你花個人賬戶那一塊是花自己的,花統籌基金這一塊是花所有人的。所以有很多人采用什麼樣的辦法呢?把自己個人賬戶的錢快速花光,然後再自付一點兒——一般比例都不高,有時候甚至隻有幾十塊錢或幾百塊錢,然後再開藥就花統籌基金的。個人賬戶加上自付的,一年加起來也就不到2000塊錢,然後再開藥或再住院,花的錢都是統籌基金的。這也就變成了一個人有醫保卡,全家都能跟著受益,都能占統籌基金的便宜。這是我們管理當中的漏洞,而具體騙保的行為更是花樣百出。
下麵我介紹幾種情況,基本都跟醫院有直接關係。
第一種是“私留社保卡”。按規定來講,醫院是不能把患者的社保卡留下來的,可是有的醫院就想出歪主意。比方說某個患者來看了一次病,然後醫院就通知患者,說你這個病一次性花費超過1000元了,我們需要用你的社保卡往上報,然後就把患者的社保卡留下來。其實根本就沒這規定,這是騙患者的。留到醫院幹嗎呢?每次往上報這個醫保的報銷,不都得通過這社保卡嗎?你得刷這個卡。他把你一次來看病花費的診療費用,分成好多次來報銷。比如你明明看了1次病,他說你看了6次——看6次那不等於有6次的診療費用嗎?現在有的地方,提高了藥師服務費,比方一次要62塊錢掛號費,60塊錢醫保給你出,2塊錢你自己出。原本診療費這塊兒你隻花了62塊錢,醫保報銷上報60塊錢。而醫院怎麼辦呢?他把你花的錢分成6次報銷,這樣一來,6乘以6他能報360塊錢。多出的300塊錢哪去了?醫院個別人得了。
第二種方式,是“虛開藥物”。比較突出的是,醫院往往跟賣保健品的部門互相勾結。比方說賣保健品的在報紙上登廣告,說我們這個保健品有療效,而且醫院能給報。有的人想反正能報銷,那我買吧!怎麼買?有人給你打電話告訴你,我能送貨上門,但是你得把醫保卡給我。人家到醫院那兒刷,醫院裏邊有人把這個保健品改成醫院常開的中草藥什麼的給你開出來,其實這藥根本沒開,然後他把保健品給你送去了。你醫保卡花的是買保健品的費用,這個費用沒進入醫院的那塊也報了,然後就由醫院和保健品公司兩方麵把這筆錢分了。這也是比較常見的“騙保”方式。
第三種更加常見——“假住院”。明明他這人沒住院,你拿他醫保來,然後住院的這些費用就報銷了。有的甚至根本沒發生什麼費用,醫院填什麼是什麼,最後就給報了。報銷的錢往往是假住院的人得了點兒,大頭兒讓醫院給拿了。
廣東以前發生過一個事,有關部門下去調查醫保資金使用情況的時候,發現了這麼一個奇怪現象:院方說一個老頭兒、一個老太太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這老頭兒是因什麼病住院的呢?子宮肌瘤!我們都知道子宮肌瘤是婦科病,老頭兒哪有這樣的病?老太太住是因為男科方麵的泌尿疾病,女性根本就不可能有這種病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個老頭、老太太都是挺窮的,醫院告訴這老頭兒、老太太,你們來住院吧!隻需要你自己墊開始的230塊錢,等到你住滿了,這230塊錢都退給你。你住院這些天,白給你吃,白給你喝,還白給你開藥,你看好不好?這老頭兒、老太太一看,天下還有這種好事兒?就去住院了,其實他們什麼毛病都沒有。自己先墊230塊錢,然後這些天,好吃好喝又白開些藥,假模假樣地在那兒躺著,相當於療養。到出院的時候,他這個醫保卡的單子上麵寫了各種各樣的治療方式,這錢最後都騙到醫院這兒來了。
第四種也是最常見的,是什麼呢?“置換診療項目”。比方說醫保裏規定的有些藥物和診療項目可以報銷,如治療足癬、腳癬。一開始是正常的藥方和診療手段,到了醫院之後他給你換了。換成什麼了呢?比如說藥罐治療,或其他上檔次的什麼理療之類的,花錢很多。但是他按照原來的診療項目來往上報,實際上醫保裏花的是高價的錢,這麼一來這差價誰得了呢?自然是醫院和大夫得了。
你會發現,剛才說的這些“騙醫保”的種種形式,離不開醫院的操作。因為我們醫保管理確實存在一些漏洞,一些懂行的內部人士覺得有機可乘,就一下子抓住這個漏洞,把錢弄走了。所以說,看牢醫保資金對於我們現在的醫療體製改革來說太重要了。
因為我們現行的醫療體製,無論從哪個角度改,核心問題都是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問題。而現在解決“看病貴”問題主要是要靠保障,因為這個費用確實漲得比較快。如果醫保這一塊出現漏洞,就沒有辦法解決實際問題了,那麼醫改的措施再得力也沒有用。中國人有那麼一句老話,“籬牢犬不入”,所以要把籬笆紮得牢牢的。這就好比我們老百姓過日子,你在外麵掙錢,但家裏不該浪費的地方隨便浪費,而且天天有小偷進來,你這日子也過不起來。所以我說大病保險試點的推行絕對是好事,它能照顧更多的弱勢群體。但是大病保險如果在資金上供不上,或者商業保險在今後運作不合理的話,那麼這個良好的政策未必能夠實現它良好的初衷。
所以,我們一方麵要對醫保資金這一塊加強監管,尤其是一定要對公立醫院裏邊的運營加強監管。另一方麵要對一些商業保險機構的資質調查清楚,對商業保險機構的運營狀況有一個動態的監控,保證我們國家照顧弱勢群體的大病保險這項政策,能夠真抓實幹地落到實處。我覺得這個做到了,將來我們社會很可能就不會再有“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