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2)

地瓜莊的仲地瓜算得上地瓜莊出類拔萃的青年人。他自小立誌走上學這條路離開地瓜莊。從小學到中學,為了掙個鐵飯碗,舍棄了高中,直接考人平川縣衛校。

仲地瓜是地瓜莊第一個中專生,也是第一個畢業後能掙到鐵飯碗的人。可是,人再努力,天不照應,也等於零。就在他躊躇滿誌,熱血沸騰,激情滿懷,壯誌淩雲之時,“文革”來了。“停課鬧革命”像一瓢涼水,“嘩”地倒在他心潮洶湧的沸點上。他像一棵霜打的草,又像一個凍出水的地瓜,蔫了,軟了。

近些年,那些吃煩了地瓜、地瓜幹、地瓜葉的青年人,想方設法離開地瓜莊。當兵的,外流的,“嫁”到富裕村當上門女婿的。通過考學這條路離開地瓜莊的隻有仲地瓜。

仲地瓜家境貧寒,生活緊迫。加上他不願意離開親他愛他的甘薯花,學校停課後,他沒有和其他同學一塊上北京、去濟南、跑青島搞大串聯口也沒有限公社、縣委去“造反”、“奪權”。回到村裏一邊默默地勞動,幫父母掙工分,一邊耐心地等待著複課。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學校複課的消息石沉大海。他問過同學,打聽過老師,都沒有得到複課的實信。他心急如焚,幹急。他心中煩悶,幹煩。難道他這個中專生就這樣半途而廢了?難道他這個鐵飯碗就這樣敲碎了了難道他離開地瓜莊的願望就這樣破滅了?他實在不甘心哪。日思夜想地等啊,盼啊。

二月二是正月後的第一個傳統節日。按當地的風俗,這天早晨要給土地廟、關帝廟送炒豆。要用草木灰在院子裏,大街上,場院裏“打囤”。要焚香燒紙,祈求諸神保佑。保佑風調雨順,保佑人畜興旺。

“文革”初期,鬧破“四舊”,紅衛兵把土地廟關帝廟都砸了。土地爺、關帝爺破碎的破碎,扔灣裏的扔灣裏。可是,民俗難禁,破“四舊”的風剛過,虔誠的農民們又開始複舊。死了人沒處上廟,沒地方發盤纏,有人就用磚頭在原地象征性地壘起間小屋,寫上土地廟、關帝廟的字樣。春節時,又有人貼上了對聯。土地廟的對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橫批:有求必應。關帝廟的對聯是:日暖晶華安天下;月朋廖亮鎮乾坤。橫批:風調雨順。

逢年過節,人們去送紙燒香。死了人,哭廟、發盤纏、指路有了地方。二月二清早,人們就把炒豆、炒地瓜條、麵棋子送到土地廟關帝廟前。隻要心誠,管他吃不吃。扔下的炒豆等都恩賜了鼠類和鳥類。

仲地瓜早早起來,從灶膛裏扒出草木灰,用木鍁端著在門前“打囤”。所謂“打囤”,就是用草木灰在地上畫圈。因為倉囤是圓的,圓就象征著糧食囤。“囤”大的,還要畫上梯子,意思是囤高了,糧食多了,需踏著梯子上囤挖糧食。打完了囤,中間撒上幾粒糧食,昭示著農業豐收,糧食滿囤。民間有句歌謠: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流,小囤流。看出農民對糧食的渴求與崇拜。這種習俗,即使“文革”批“四舊”激烈時,也沒有完全禁止過。

長蔓婆在灶前燒火做飯,喊炕上睡覺的小兒子:“瓜蛋,瓜蛋,日頭照著腚了,快起來給土地爺關帝爺送炒豆吃。”

仲瓜蛋爬起來,揉著眼,打了兩個哈欠,問:“我哥呢?”

長蔓婆說:“你哥在外麵打囤呢。炒豆和麵棋子都在瓢裏,快送去吧。去晚了土地爺關帝爺就不高興了。”

仲瓜蛋提著褲子到圈裏朝著花豬撒了泡尿,花豬張著口哈哈地接尿喝。尿完了,端起炒豆出了門。二月二炒豆子,不知起於哪年哪月。家家戶戶從正月二十七八就泡上黃豆,黃豆漲開撈出來曬幹,攪上粗沙放鍋裏炒。炒時灑上糖水或糖精,吃起來又香又甜。為節省黃豆,人們把地瓜蒸熟切成條曬幹,放鍋裏炒,爆起皮的地瓜條酥脆甘甜。也有把地瓜麵擀成餅,切成方塊棋子,放鍋裏烘焦,替代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