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兒:不是宰相,勝似宰相(3 / 3)

初唐文學家武平一在《景龍文館記》一文中就高度評價了上官婉兒做出的貢獻:“至幽求英俊,鬱興辭藻,國有好文之士,朝無不學之臣,二十年間,野無遺逸,此其力也。”

世事難料中宗被殺,才女婉兒命喪九泉

誰也沒有料到,上官婉兒依附的皇帝李顯並沒有維持住自己的權威,很快就被韋後和安樂公主給毒死了。

這個時候,太平公主的勢力日盛,上官婉兒便悄悄投靠了這麼一個新主。當中宗被毒死後,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便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是為睿宗。韋後知政事,相王李旦參決政務。

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才發動政變沒多久,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商議,決定先下手為強,發動唐隆之變,率羽林軍親信攻入宮中,殺死韋後、安樂公主等一黨,並擁立他的父親李旦。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的遺詔拿給大臣劉幽求觀看,以證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劉幽求拿著遺詔求李隆基開恩。

這個李隆基可不是吃素的,她已看清了上官婉兒的真實麵目,知道她不斷找靠山,最先投靠武則天,接著是中宗李顯,後來又是韋後和太平公主。此次,雖然上官婉兒向李隆基示好,但並沒有得到他的同情。大臣劉幽求拿著遺詔替上官婉兒申辯,希望免她一死,李隆基卻說:“此婢妖淫,瀆亂宮闈,怎可輕恕?今日不誅,後悔無及。”於是立即下令,將上官婉兒殺於旗下。上官婉兒的靠山太平公主其實也是舍不得的,對上官婉兒的死十分悲傷,派人去吊祭,並出錢五百匹絹。自此,這位才女最終還是做了皇權爭鬥的犧牲品,離開了花海人世。

李隆基殺掉了上官婉兒,但又假惺惺做出了一些表麵工作。景雲二年(公元711年)七月,他下令複封上官婉兒為昭容,諡號惠文。接著,李隆基又派人將上官婉兒的詩作收集起來,編成文集20卷,令張說作序。張說在序中對上官婉兒作了高度評價:“敏識聆聽,探微鏡理,開卷海納,宛若前聞,搖筆雲飛,成同宿構。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複有女尚書決事言閥,昭容兩朝兼美,一日萬機,顧問不遺,應接如意,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媼,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

三十二首詩歌流傳千古,開創抒情寫作先河

雖然上官婉兒最終成了政治的犧牲品,被李隆基殘忍殺掉,但是她的詩作卻像天上的北鬥星一樣永遠閃耀著光芒,並光照後世千秋,成為後世文人的美談。

有文學家評價上官婉兒,稱其在詩歌創作上的卓越才華及其對文學事業的貢獻,在初唐時期無人能夠比擬,是她促進了五言律詩的定型。代表詩歌最高成績的《全唐詩》一書,還特別收錄了上官婉兒32首詩歌,其中有一首應製詩,筆者十分喜歡。《奉和聖製立春日侍宴內殿出剪彩花應製》:“密葉因裁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除了一些宮廷應製的詩作,上官婉兒還寫有旅行紀遊之作,特別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的作品,回歸了詩歌的屬性,擺脫了宮廷詩感情貧乏、裝模作樣的流弊,開創了唐詩由歌功頌德走向抒寫性情的先河。

正因為上官婉兒在曆史上的特殊身份,集政治、文化、權謀於一身的她,比起其他純粹的文人更有鮮明特色,她的傳奇也成為後世文人爭相創作的素材,能夠列數的就有:梁羽生《女帝奇英傳》,田原《上官婉兒傳》,寧業高《絕代才女上官婉兒》,趙玫《上官婉兒》,李靖岩《紅顏宰輔》,許廣陵《四大才女之上官婉兒傳》,王德英《多才風雅上官婉兒》,等等。

如果讀者還想近距離去懷念這位自古難得的文學奇才、權謀高手、曠世美人,可以去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北杜鎮鄧村,那裏有一處唐墓,該墓的主人公便是上官婉兒。在古墓誌蓋上題有“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誌文楷書,近一千字,記載著上官昭容世係、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這些都有利於讀者對上官婉兒的生平進行研究,也更接近曆史真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各位不妨去看一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意義,可能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