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淮平原半夏資源瀕危與產地變遷(1 / 3)

黃淮平原半夏資源瀕危與產地變遷

學術探討

作者:穆二廷 周建理

[摘要] 通過實地踏查,走訪調查和文獻研究相結合對黃淮平原野生半夏資源進行調查,分析該地區野生半夏變遷原因;調查發現黃淮平原野生半夏資源匱乏,近於絕跡;黃淮平原長期以來的化學耕作導致該地區野生半夏的瀕危。

[關鍵詞] 黃淮平原;野生半夏;資源瀕危;產地變遷

[收稿日期] 2013-04-04

[基金項目] 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子課題(SB2007FY020)

[通信作者] *周建理,教授,Tel:(0551),E-mail:jlzhou55@sina、com

[作者簡介] 穆二廷,碩士研究生,,E-mail:muerting@sina、cn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幹燥塊莖。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1]。黃淮平原位於河南東部、山東西部黃河以南及安徽、江蘇的淮北地區,主要由黃河、淮河下遊泥沙衝積而成,地形平坦。黃淮平原處於向亞熱帶過度地區,這裏農作物旱作為主,多為一年兩熟。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

1 古代黃淮平原半夏道地性的形成

1、1 黃淮平原幾個道地半夏區域黃淮平原區是我國地產野生藥材比較少的地方。半夏是這裏為數不多的幾種道地野生藥材之一,形成了數個地道藥材產區。包括邳半夏、宿半夏、穎半夏、焦半夏、息半夏、唐半夏等。邳半夏產自江蘇北部古時的下邳(主要為江蘇北部銅山、睢寧、漣水一帶),相傳東晉葛洪就曾推薦過邳半夏[2]。宿半夏因產於位於安徽北部的宿州一帶而得名,光緒年間的《宿州誌》有過記載 [3]。穎半夏產於古潁州府(現在的安徽的潁上、阜陽)而得名[4]。焦半夏出自安徽的阜南縣的焦陂鎮而得名。息半夏來自河南的息縣,唐半夏是唐河縣的道地藥材,地處豫西南南陽盆地[5]。從地理環境上看,6種道地半夏所處地區都是平原,氣候屬於半濕潤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4~15 ℃,降水量在900 mm左右。

另外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湖北荊州的荊半夏、安徽池州的殷半夏、桐城的桐半夏和江蘇泰州的半夏。主要生長在以棉田為主的旱地,所以又稱之為棉區半夏。其中以湖北荊州產的荊半夏質量最佳。《中國中藥區劃》[6]記載,20世紀80年代,全國野生半夏蘊藏量大概在1 340萬 kg,主要集中在黃淮平原地區。處於長江中下遊的的產區蘊藏量較小。

1、2 農業作習與半夏道地性的關係半夏是一廣布物種,我國除了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海南之外各省均有野生分布。半夏的野生分布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山野中純野生的,還有一類是農田雜草式的野生。半夏喜濕、但怕水淹,山野中主要分布於濕潤的林下、溝邊。由於山野半夏塊莖小,采挖效率低,很少能形成商品藥材。曆史上在旱作農田中半夏是一種難以鋤淨的雜草,由於其小塊莖複發能力極高,農民隻能采用在耕後的地中拾取塊莖的方法來控製其繁殖量。部分農民會把拾取的塊莖當做藥材出售,這種除草過程的副產物自然就成了半夏藥材的最主要來源。

《名醫別錄》記載半夏“生槐裏川穀”,即陝西南鄭縣、興平縣一帶。《本草經集注》:“槐裏屬扶風(陝西關中一帶),今第一處青州,吳中亦有,以肉白者為佳”。青州即山東濟南、膠東一帶;吳中即江蘇蘇南一帶。唐《千金翼方》中認為地道藥材應屬於今湖北穀城、江蘇鎮江、安徽宜城一帶所產。宋代《太平禦覽》“建康出半夏,極精”,(建康即南京)。近代,《藥物出產辯》[7]認為“產湖北荊州為最好”(荊州即今湖北江陵一帶)。《中國道地藥材》認為“半夏現時以湖北、河南、山東所產為佳”。從文獻記載來看,半夏早期秦川一帶[8],後來隨著中國古代農業發展變化遷移至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一帶。可見,半夏商品的集中產地也是農業較為發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