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音、樂(1 / 3)

樂(音樂之樂)為儒家六經之一,六藝之一。樂文化在中華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古人認為,心感於物而形於聲,聲雜比相應而為音,聲音相諧而為樂。樂由聲、音構成,故宜條分而縷析之。

(一)中華文化與聲文化

“聲”書盈切,平聲,清韻。①聲音,聲響。古以聲之清濁高下,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加變宮變徵為七,字音則分平上去入四聲。②音樂。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③言語,音訊。漢書七六趙廣漢傳:“亭長既至,廣漢與語,問事畢,謂曰: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④名聲。孟子離婁下:“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呂氏春秋過理:“臣聞古人有辭天下而無恨色者,臣聞其聲,於王而見其寶。”⑤聲勢,戰國策齊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⑥宣布,宣稱。國語周上:“為令聞嘉學以聲之。”⑦古代指揮作戰進退的鉦、鐃和鼓。國語晉一:“變非聲章,弗能移也。”注:“聲,金鼓也。章,旌旗也。”⑧量詞{L-End}

。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唐白居易長慶集十二琵琶引:“轉軸拔鉉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聲色”①音樂女色。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②說話聲調和臉色。如聲色俱厲。禮中庸:“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宋歐陽修文忠集四十相州晝錦堂記:“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③指相術,舊時迷信根據人的聲音顏色、附會人事,預測命運凶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十五離記:“令狐趙公在相位,馬舉為澤路小將,因奏事到宅;會公有一門僧善聲色,偶窺之……僧曰:‘寢視此人,他日常與相公為方麵交代。’”

“聲伎”古代宮廷及貴族官僚家中的歌舞伎。新唐書九七魏徵傳附魏暮上言:“數月以來,稍意聲伎,教坊閱選,千百未已。”宋王灼碧雞漫誌序:“自夏涉秋,與王和先張齊望所居甚近,皆有聲伎,日置酒相樂。”

“聲利”名利。南朝宋鮑照鮑氏集六史詩:“五都矜財雄,三川養聲利。”

“聲明”①聲音和光彩。左傳桓二年:“錫、鑾、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旌旗,昭其明也。……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②聲教文明。五代李宏皋溪州銅柱記:“天人降止,備物在庭,方振聲明,又當昭泰。”③古印度的文法訓詁之學。大唐西域記二印總述教育:“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疏別。……”

“聲律”①五聲六律。指音樂。史記樂書:“博采風俗,協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②詩賦的聲韻格律。唐權德輿權載之集十七裴公神道碑銘:“著文集十卷,湓城集五卷,比興屬和,聲律鏗然。”

“聲容”聲音容貌。宋蘇軾分類東坡詩十八次韻答頓起之一:“相逢應覺聲容似,欲話先驚歲月奔。”

“聲訓”①用同音、音相近或雙聲疊韻字來解釋字義的一種方法,亦稱音訓。漢劉熙釋名,為最早的以聲訓為主的訓詁專著。②聲教。梁書武帝紀天監七年詔:“今聲訓所漸,戎夏同風,宜大啟庠序,博延胄子,……使陶鈞遠被,微言載表。”

“聲病”指不合詩的聲律或詞賦取士規定標準。唐元稹長慶集三十敘詩寄樂天書:“年十五六,初識聲病。”新唐書選舉誌上:“因以謂按其聲病,可以為有司之責,舍是則汗漫無所守,遂不複能易。”

“聲氣”①聲音和氣息。易乾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疏:“同聲相應者,若彈宮而應,彈角而角動是也。同氣相求者,若天欲雨而基柱潤是也。此二者聲氣相感也。”後用以指朋友間的意氣相合,如聲氣相投。也引申為消息,如互通聲氣。②鼓氣。左傳僖二二年:“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注:“金鼓以佐士眾之聲氣。”

“聲望”名聲威望。望,為人所尊仰。後漢書四二東平憲王蒼傳:“蒼在朝數載,多所隆益,自以至親輔政,聲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歸職。”

“聲教”聲威和教化。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世說新語品藻:“司馬文王(昭)問武陔:‘陳玄伯(泰)何如其父司空(群)?’陔曰:‘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任者,不如也。’”

“聲華”①聲譽光耀。淮南子俶真:“今夫積惠重厚,累愛襲恩,以聲華嘔符,嫗掩萬民百姓,使知之欣欣然人樂其性者,仁也。”②美好的名聲。文選南朝梁任彥升(防)宣德皇後令命蕭衍不辭相國:“客遊梁朝,則聲華籍甚;藨名宰府,則延譽自高。”唐白居易長慶集十五晏坐間吟詩:“昔為京洛聲華客,今作江湖潦倒翁。”

“聲問”①名譽。問,通“聞”。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②音訊。漢書五四蘇武傳:“武因平恩侯自白:‘前發匈奴時,胡婦適產一子通國,有聲問來,原因使者致金帛贖之。’上許焉。”

“聲張”大聲張揚,使眾周知。國語晉五“是故伐備鍾鼓,聲其罪也”。三國吳韋昭注:“以聲張其罪。”宋範仲淹範文正集奏議上奏乞指揮國子監保明武學生令經略部署司請說兵書:“欲乞指揮陝西路、河東逐路經略司於將佐及使臣軍員中揀選識文字的有機智武勇久遠可以為將者,取三五人,……即不得聲張,多教人數。”

“聲焰”聲威和氣焰。新唐書一三四五鉷傳:“天子使者賜遣相望,聲焰熏灼。”又一七九鄭注傳:“注資貪遝,……聚京師輕薄子、方鎮將吏,以煽聲焰。”

“聲援”聲勢相通,互為援助。三國誌魏呂布傳“布遣人求救於術”。注引英雄記:“術乃嚴兵為布作聲援。”文選南朝梁任彥升(昉)奏彈曹景宗:“若使郢部救兵,微接聲援,則單於之首,早懸北闕。”

“聲喏”即唱喏。遼史儀衛誌三符契:“宣徽使請陽麵木契下殿,至於殿門,以契授西上閣門使雲:‘授契行動。’勘契官聲喏,跪受契。”也作“聲諾”。宋胡寅斐然集十六上皇帝萬言書:“故事,宰相坐待漏院,三衙管軍於簾外倒杖聲諾而過。”

“聲詩”樂歌。禮樂記:“樂師辨乎聲詩。”宋歐陽修文忠集四十相州晝錦堂記:“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後世而垂無窮。”

“聲勢”①聲威和氣勢。三國誌魏曹休傳:“(劉)備遣張飛屯欲斷軍後,眾議狐疑,休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知其不能也。’”②名聲和勢力。後漢書二三實憲傳:“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

“聲實”名望與實在。猶名實。晉書劉琨傳:“王浚以琨侵己之地,數來擊琨,琨不能抗,由是聲實稍損。”

“聲聞”名聲。孟子離婁下:“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②音訊。國語越上:“寡君勾踐之無所使,使其下臣(文)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北史劉炫傳:“炫與妻子,相去百裏,聲聞斷絕。”

“聲稱”聲名。史記一○七司馬相如傳難蜀父老:“故休烈顯乎無窮。聲稱淶乎於茲。”舊唐書一八五李素立傳附李佘:“至遠子佘,初為汜水主簿,處事敏速,有聲稱。”

“聲調”聲音所發生高低、長短、強弱、快慢、輕重的變化,稱為聲調。泛指音樂的曲調或吟誦詩文的音律節奏。現用以專指漢語的四聲字音。晉書嵇康傳:“(客)索琴彈之,而為廣陵散,聲調絕倫。”唐李賀歌詩編四出城別張又新酬李漢:“吾將噪禮樂,聲調摩清新。”

“聲價”聲名和身份地位。三國誌魏袁紹傳注引英雄記:“中常侍趙忠謂諸黃門曰:‘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如此兒欲何所為乎?’”本初,紹字。後漢書十四北海靖王興傳附子睦:“中興初,禁綱尚闊,而睦性謙恭好士,千裏交結,自名儒宿德,莫不造門,由是聲價益廣。”

“聲類”書名。①三國魏李登著。隋書經籍誌、新舊唐書藝文誌著錄,並作十卷,為我國最早的韻書,已佚,有清馬國翰黃奭等輯本。②清錢大昕著,四卷。分古音為二十二門。

“聲譽”名譽。史記一二二王溫舒傳:“有勢者為遊聲譽,稱治。”後漢書二八馮衍傳說鮑永:“收百姓之歡心,樹名賢之良佐,天下無雙,則足以顯聲譽;一朝有事,則可以建大功。”

“聲伎兒”唐代稱太常樂人為聲伎兒。省作“聲兒”。唐崔令欽教坊記序:“雜於聲兒後立。”原注:“坊中呼太常人為聲伎兒。”才調集一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遊戲贈五十韻:“師子尋前曲,聲兒出內坊。”

“聲風木”傳說中木名。舊題漢郭憲洞冥記二:“太初二年東方朔從西那汗國歸,得聲風木十枝,獻帝,……帝以枝遍賜群臣,臣有由(災)者,枝則汗,臣有死者,枝則折。”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十物異作“風聲木”。

“聲畫集”宋孫紹遠編,八卷。所錄均唐宋人題畫詩,分二十六門。取有聲畫、無聲詩之意,故稱聲畫集。其中所選宋人詩,多有不見今傳宋人總、別集者,有不知作者姓名者,已無可考。

“聲聞乘”佛教三乘之一。梵語“舍羅婆迦”,意譯為聲聞。悟四諦(苦、集、滅、道)之真理而得道者,稱聲聞乘。省作“聲聞”。文苑英華八六二唐王縉東京大敬寺證禪師碑:“年至二十,遂識大原,受聲聞戒,習根本律。”

“聲調譜”清趙執信撰,一卷。趙曾問聲調於王士禛,王不肯言。趙於是收集唐人詩集,排比鉤稽,以其所得寫成此書。

“聲聲慢”①詞調名。宋晁補之詞名勝勝慢。宋吳文英詞有“人在小樓”句,名人在樓上。有平韻仄韻兩體。平韻以晁吳及王沂孫詞為正體。仄韻以高觀國詞為正體,例用入聲,上下闋。雙調。字數不一,最少九十五字,最多九十九字。②曲牌名。南曲入仙呂宮,南詞新譜作仙呂調。慢詞。句法與詞同。

“聲色俱厲”說話聲調和臉色都很嚴厲。晉書明帝紀:“(王敦)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曰:‘皇太子以何德稱?’聲色俱厲。”世說新語方正作“聲色並厲”。

“聲東擊西”通典一五三兵六:“聲言擊東,其實擊西。”指戰亂中設計造成對方錯覺,而突襲所不備之處。宋張綱華陽集十五乞修戰船劄子:“況虜情難測,左實右偽,聲東擊西。”

“聲律通考”清陳澧撰,十卷。澧謂我國古樂有十二律,而域外樂但有七聲,欲知古樂,須知聲律,使人由工尺而識宮商,由宮商而識律呂,從而複古樂的原來麵目。

“聲淚俱下”邊訴說邊哭泣。形容極端悲慟或悲憤。晉書王廙傳附王彬:“因勃然數(王)敦曰:‘史抗旌犯順,殺戮忠良,謀圖不軌,禍及六戶。’音辭慷慨,聲淚俱下。”(二)中華文化與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