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頭部常用經穴(2 / 2)

主治:頭痛、日痛、視物不清、迎風流淚、眼瞼潤動、精神分裂、喘逆煩滿。

5.足太陽膀胱經

循行於眼內角上方睛明穴,上行交會百會行頸、後背、大腿後外側、小腿後側至小趾外端的三陰交,共67穴,常用頭部諸穴:晴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

晴明:

定位:閉目,在內眼角上1分處。

主治:遠視、近視、散光、色盲、青光眼、白內障(早期)、視神經萎縮、麵癱。

攢竹:

定位:眉毛內側端眶上切跡處。

主治:頭痛、眉頭痛、流淚、近視、麵癱、癲癇。

眉衝:

定位:眼內眥直上入發際5分處。

主治:頭痛、鼻塞、眩暈、癲癇。

曲差:

定位:神庭穴左右各旁開1.5寸處。

主治:頭痛、身重汗不出、鼻塞、鼻衄、各種眼疾。

五處:

定位:曲差處後5分處。

主治:頭痛、目眩、鼻炎、癲癇、風痹。

承光:

定位:五處後1.5寸處。

主治:頭痛、感冒、熱病汗不出、目翳、鼻炎、眩暈、鼻塞多涕、口、嗅覺遲鈍。

通天:

定位:通天後1.5寸處。

主治:眩暈、麵神經麻痹、鼻炎、甲狀腺腫大、嘔吐、癲癇、癲狂。

玉枕:

定位:腦戶左右各旁開1.5寸處。

主治:頭痛、惡風寒汗不出、視物不清、鼻塞、眩暈、卒起、僵仆、近視。

天柱:

定位:啞門穴旁開1.3寸,當項後發際內斜方肌外側。

主治:頭痛、項強、肩背痛、落枕、頸椎病、鼻塞、目赤、目痛、癲狂、癔症、神經衰弱、小兒驚風。

6.足少陽膽經

起於目外眥瞳子醪穴,經耳後及頸部、胸脅腰側、下肢外側,止於第四趾外側端的足竅陰穴,共44穴。常用頭部諸穴:陽自、瞳子醪、聽會、風池、完骨、頭臨泣、曲鬢、懸厘、天衝、率穀、本神。

陽白:

定位:在前額眉毛中點直上1寸處。

主治:明目除障、舒額消皺、眼瞼下垂、眶上神經痛、頭昏目眩、夜盲、麵肌鬆弛、麵癱。

瞳子醪:

定位:在眼外角旁開0.5寸處。

主治:頭目昏脹、畏光羞明、迎風流淚、內斜視、遠視不清、頭頸疼痛、夜盲。

聽會:

定位:在耳屏前下方,耳屏間切跡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牙痛、中風、偏癱、麵部神經麻痹、中耳炎,尤善防治咬肌痙攣。

風池:

定位:在項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頭痛、眩暈、感冒發燒、近視、目赤腫痛、遠視、鼻炎、鼻衄、失眠、健忘、中風、高血壓、腦痛、癲瘸、蕁麻疹、頸椎病、落枕、肩背痛。

7.任脈

起於小腹內,下經會陰部,行於人體前正中線,到達咽喉部,薦繞口唇上行至目眶下,共24穴,頭部主要經穴為承漿。

承漿:

定位:在頦唇溝正中凹陷處。

主治:唇口麻木,齒齦不潔、流涎不止、口角斜、心煩不定等、麵癱、聲音嘶啞、消渴、口腔潰瘍。

8.督脈

起於小腹內,經會陰部行於人體後正中線,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經額下行鼻柱到下唇內,共28穴。頭部主要經穴:百會、上星、啞門、人中、風府、神庭、素醪、鹵會、前項、腦戶、強間。

百會:

定位:在項後發際上7寸,或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線處。

主治:頭痛、目痛、痔瘡、耳鳴、鼻塞、失眠健忘、中風昏厥、失語、癲狂、脫肛、休克、子宮下垂、長期腹瀉、腰背酸軟、胃下垂、高血壓。

上星:

定位: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主治:頭痛、眼痛、各種鼻炎、熱病、癲狂。

啞門:

定位:後正中線入了發際0.5寸的凹陷處。

主治:中風、失語、舌強、癲狂、癲癇、後頭痛、鼻衄、癔症、腦癱、大腦發育不全。

人中:

定位:人中溝上1/3與中l/3交界處。

主治:小兒驚風、昏迷、抽搐、中風、牙關緊閉、口眼歪斜、腰痛、暈車暈船、心腹絞痛、急性腰扭傷、癲狂、癲癇發作。

神庭:

定位:在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驚悸、鼻疾、癲癇、中風、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