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人類的親密夥伴,抬頭可見,終生相隨,我們應該對這位摯友作更深入全局的了解。
(一)月球的來曆
月球的起源是個十分古老的問題,科學家們眾說紛紜,至今未能解釋清楚。將幾個世紀以來的月球起源假說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四類,即同源說、分裂說、俘獲說和大衝撞說。
“同源說”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月球起源假說,其論點為月球和地球擁有相同的起源。
“分裂說”則認為在太陽係形成初期,地球還處在熔融狀態時,地球的轉速相當高,以至於一些物質被甩出去後形成月球。甚至有人認為太平洋就是月球分出後留下的痕跡。
“俘獲說”認為,月球和地球是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地球把月亮俘獲,使之成為自己的衛星。
“大衝撞說”認為,月亮是由於宇宙間行星的衝撞,通過吸引周圍的天體,滾雪球般形成現在的模樣。這四種假說都獲得了一些實驗的證明,但證據都不是很充足。
(二)走近月球
月球俗稱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本身不發光,它和地球一樣靠反射太陽光而發光。月球的軌道呈橢圓形,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44萬千米,約為地球周長的10倍。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相等,都為27.3天。
月球的半徑是1738千米,為地球的1/3;表麵積為地球的1/14;體積為地球的1/49;質量為地球的1/81;平均密度為地球的3/5;引力為地球的1/6.月球的大氣體積隻有地球的百萬分之一,沒有水分。月球表麵溫度相差懸殊,白天最高溫度達137℃,夜間則下降到-183℃。月球周圍沒有明顯的磁場,也沒有輻射帶。月球的年齡和地球一樣,也是46億年。
傳說月亮裏有一座廣寒宮,住著一位絕代美女嫦娥,她原來是玉帝宮中的一位仙女,後來偷跑到凡間嫁給了後羿。婚後她又思念天宮,偷吃了人間的長生不老藥,結果一個人飄到了月宮中。在晴朗的夜空中或許你還能看到嫦娥在廣寒宮中的身影。
(三)月球的內部結構
月球的結構從內到外可分為月核、月幔、月殼和表層四個部分。月核厚1000千米,溫度約1000℃,由熔融物質構成。月核的外麵是月幔。月幔分下月幔和上月幔兩部分,下月幔厚250—1000千米,處於局部熔融狀態,上月幔厚65—250千米,由基性岩、超基性岩組成。月幔的外麵是月殼,分下月殼和上月殼兩部分。下月殼厚25—65千米,由輝長石、富鋁玄武岩、斜長蘇長岩組成;上月殼厚2—25千米,由玄武岩和非玄武岩組成{L-End}
。表層厚2千米左右,由岩石碎塊和月壤組成。
傳說有一位名叫吳剛的神仙,因為得罪了玉帝,被貶到廣寒宮中去砍伐桂樹。那棵桂樹天天砍、天天長,把吳剛忙得不亦樂乎,隻有在每年8月15月圓的時候才能休息一天。在晴朗的夜空,你或許能看到月球中吳剛揮動大斧砍樹的忙碌身影呢!
(四)月球的北麵
月球正麵的月殼厚度,一般在60千米上下,而月背月殼比正麵的要厚,最厚的地方達到150千米,是正麵的兩倍半。
1959年10月,前蘇聯“月球”3號探測器繞到了月背上空,拍攝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張月背照片,為我們揭開了月背之謎。
月球背麵的結構與正麵的有很大不同。月背環形山比正麵的要多得多,地勢起伏較大,但沒有像正麵那樣的高大山脈。月背環形山也是以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如愛迪生環形山、波波夫環形山、羅蒙諾索夫環形山等,被冠以中國科學家名字的環形山有5座,它們分別是石申環形山、張衡環形山、祖衝之環形山、郭守敬環形山和萬戶環形山。
月球背麵有一種很有特色的同心圓結構,叫做月盆。其中最典型的是東海月盆,月盆呈圓狀構造,它的最外層構造的直徑超過900千米。
(五)月海
月海是月麵上的暗灰色區域。月海事實上一滴水也沒有,它們隻不過是一些平坦廣闊的平原,是月麵上低凹的區域。這些區域的表麵堆積層厚照率低,隻有約6%,因此用肉眼看上去它們就顯得比較陰暗。月海四周是山脈,大多呈封閉的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