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荔枝(1 / 1)

荔枝的故鄉是中國,主要產於我國的南方。別名丹芝、荔子、天芝、瓊珠、福果。古名“離枝”,意思是離開枝就變化:“一日則色變,二日則香變,三日則味變。”荔枝出自西漢,距今2000—3000年的曆史。宋應《上林賦·扶南記》則說:此木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剝取其枝,故以為名。

(一)成分與性味

含有糖、脂肪、蛋白質、雌酮、石榴酸、柔酸、蘋果酸、構椽酸、甘露醇、維生素C、鈣、磷、鉀、葡萄糖、果糖、蔗糖、遊離氨基酸。性味甘、酸、澀。

(二)功能

生津止渴,澀腸、止血,補脾益肝,理氣止痛,降逆止呃。主治脾虛泄瀉,老人五更瀉,胃寒腹痛,小兒遺尿,疝氣腹痛,貧血,牙痛,外傷出血等。

(三)保健作用

1.補充能量、益智補腦

果肉含糖量高,含葡萄糖66%,蔗糖5%,糖總量70%以上,具有補充能量,增加營養的作用。實驗證明荔枝具有補養大腦組織的作用,能明顯改善失眠、健忘、神疲等症。

2.增強免疫功能、降低血糖

荔枝肉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蛋白質,有助於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它還含有降低血糖的物質,自古至今一直被視為珍貴的補品。

3.消痛解毒、止血、止呃逆、止腹瀉

荔枝除滋補作用外,還可用於外科疾病,為外科出血等,對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患者是食療佳品。

(四)食荔枝注意事項

荔枝是濕熱之品。民間有“一棵荔枝三把火”之說。雖然美味可口,也不能多吃。正在長青春痘、生瘡、傷風感冒或有急性炎症時,更不宜吃荔枝,如進食過多有可能造成“荔枝病”。

臨床表現:頭暈心悸、疲乏無力、麵色蒼白、皮膚濕冷,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口渴和饑餓感,發生腹痛腹瀉,嚴重者突然昏迷、陣發性抽搐,脈搏細弱而速,瞳孔縮小,呼吸不規則,呈間歇性麵色青灰,皮膚紫紺、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甚至導致死亡。所以發病要盡快送醫院。但也不要驚慌,隻要預防和及時治療即可在短時間內得到恢複。預防的關鍵把好進量關。萬一發生“荔枝病”,病人應立即平臥,輕者給予口服糖水,重者昏迷注射50%葡萄糖溶液40—60毫升,送醫院搶救治療。

喜歡吃荔枝又怕燥熱的人,吃荔枝的同時可多喝鹽水,也可用20—30克生地煲瘦肉或豬骨湯喝,或與密棗一起煲湯喝,均可預防“荔枝病”。

(五)食療方

1.治貧血,失眠健忘

配方:鮮荔枝100克,大棗10個,白糖少許。

製用:將荔枝去皮切成小塊,將洗淨的大棗放鍋內,加清水燒開後放荔枝、白糖;待糖溶化澆沸,停火,溫度適宜可食。

2.治感冒

配方:鮮荔枝肉30克,黃酒適量。

製用:用黃酒將荔枝溫煮,趁熱服,每日2—3次。

3.治慢性鼻炎、鼻竇炎

配方:荔枝殼10克。

製用:將荔枝殼研為細末,將細末吸入鼻中,每日2—3次。

4.治刀傷出血

配方:荔枝核、桂圓核等份。

製用:將上述兩味共研細末,將細末塗在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