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卜又名萊菔、蘆菔、蘿臼等,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新鮮根莖。蘿卜起源於我國,現全國各地普遍栽種,有白皮、青皮、紅皮、青皮紅心以及長形、圓形、圓錐形等不同品種。蘿卜味道甘美,既可生吃,又可當蔬菜炒、拌、燒、煮,還可醬、泡、幹食用,亦是製作糕點、糖果的原料,亦可當藥治療疾病,是一種食用和藥用價值很高的食品。
祖國醫學認為蘿卜性涼味甘辛,入肺、胃經。具有通氣行氣、寬胸舒膈、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解毒散淤、利尿止渴功效。可治療胸膈滿悶、食積脹滿、痰咳失音、嘔血、衄血、痢疾、糖尿病等症狀。《本草綱目》說它“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散血淤”。《日用本草》記載它能“寬胸膈,利大小便。熟食之,化痰消穀;生啖之,止渴寬中”。《四季本草》認為“凡人飲食過度,生嚼之便消”。《日華子本草》說它“能消痰止咳、治肺萎止血”。《隨息居飲食譜》認為它能“治咳嗽失音,咽喉諸病”。《唐本草》記載將其“生搗汁服,止消渴”。《食醫心鏡》用它“治消渴口幹”。《本草經蔬》認為它能“止消渴”。
蘿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葡萄糖、果糖、脂肪、多種氨基酸、豐富的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比梨和蘋果高8—10倍,有“不是水果,勝似水果”之稱。此外,還含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蘿卜中含有氧化酶、甘酶、觸酶、澱粉酶等多種酶類,有化痰和助消化作用。
蘿卜含有芥子油和揮發油,與蘿卜的辛辣味有關,可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故人們吃了油膩葷腥之後,常喜歡吃點蘿卜。將肉類與蘿卜同煮,食之不膩,又能助消化,增強人們食欲。
蘿卜是一種抗癌作用較強的食品,因為蘿卜中所含的酶類和維生素C,可消除亞硝酸胺對細胞的致癌作用;所含的粗纖維化合物有防癌作用,木質素能提高體內巨噬細胞對癌細胞的吞噬殺滅能力;蘿卜中含有幹擾素誘生劑,可刺激機體產生幹擾素,而發揮抗病毒、抗癌作用。此外,蘿卜還有輕微而持續的發汗作用,把潛在體內的病毒從汗中排出,還能把有礙消化和吸收的物質分解消除,使消化機能恢複正常。生蘿卜汁有緩慢和降血壓作用,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病人,可以用生蘿卜汁加蜂蜜作為很好的輔助治療。正因為生蘿卜有如此眾多的保健作用,所以民間有“蘿卜上了街,藥店無買賣”和“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說法。
蘿卜醇提取物有抗菌作用,液汁有防止膽石形成作用,還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此外,蘿卜中有促進脂肪代謝的物質,可避免脂肪在皮下堆積,有減肥作用。有人還指出,蘿卜有戒煙作用。
蘿卜籽具有消食、化痰、解毒散淤、利尿止渴之功效,可用來治療消化不良,胃腹脹滿,咳嗽痰多,胸悶氣喘。蘿卜葉中含有較多的鐵元素,可治療貧血。
蘿卜性涼,因而脾胃虛寒而積食不化者不宜食用。
許多人喜歡把胡蘿卜和白蘿卜切成塊或絲做成紅白相間的小菜,其實,這種吃法不科學。因為白蘿卜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對個體健康非常有益,但是和胡蘿卜混合就會使維生素C喪失殆盡。其原因是胡蘿卜中含有一種叫抗壞血酸的解酵素,會破壞白蘿卜中的維生素C。
另外,胡蘿卜被稱為“維生素A的寶庫”。但維生素A是脂溶性物質,隻有和食用油或肉類一起烹調,才能使維生素A充分為人體吸收。所以,胡蘿卜不適合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