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又名起陽草、草鍾乳、扁菜、生長韭菜等,為百合科植物,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曆史,現全國各地均有栽種,一年四季都能生長,尤以春季食用為佳。韭菜有蓋韭、冷韭、敞韭、青韭、黃韭等品種。韭菜可炒食、作餡、煮湯,還能生吃,具有特殊的辛甘香味,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其根、葉、籽都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祖國醫學認為韭菜性溫味辛,入肝、胃、腎經,具有溫中行氣、健胃提神、益腎陽、暖腰膝、散淤解毒、活血止血、止瀉、調和髒腑等功效。可以治療噎膈反胃、胸痛、陽痿、早泄、吐血、衄血、尿血、痢疾、腸炎、跌打損傷、蟲蠍螯傷等病症。《名醫別錄》說它能“安五髒,除胃中熱”。《本草綱目拾遺》認為它有“溫中、下氣、補虛、調和腑髒”的功效。《食療本草》指出它能“利胸隔”。《本草綱目》記載它“煮汁飲,止渴、盜汗”。

韭菜獨特的味兒是由所含的烯丙酸硫醚產生的。它具有優秀的殺菌防腐作用,有防止腸內有害細菌繁殖的功能。其揮發成分可刺激胃以促進胃液分泌而增進食欲。烯丙酸硫的這些作用以及韭菜的食物纖維可提高腸的功能,很早以來就將韭菜做為止瀉的民間藥在家庭栽培。

自古以來韭菜就被認為具有強盛的生殖功能,尤其對男性,因此別名“起陽草”。如果每日吃韭菜,和吃鰻魚一樣,可獲增強精力的效果。韭菜的另一名稱為“懶人草”,因為韭菜被割掉後不久即能萌出新芽,對寒熱均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懶人種它也很容易生長。韭菜生命力如此強,經常吃它當然會增加元氣,使身體感到溫暖,對由寒症引起的神經痛、凍傷、夜尿症等病症和苦夏均有療效。

韭菜含有蛋白質、糖類、脂肪、B族維生素、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鈣、磷、鐵等營養物質,對機體有一定的營養作用。藥理實驗證明:韭菜對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傷寒杆菌、綠膿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因而韭菜具有消炎功效。韭菜中含有豐富的粗纖維,其含量比菠菜高1—2倍。韭菜中所含的揮發性精油及含硫化合物,既是韭菜香氣來源,又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對高血脂及冠心病有一定的療效。

韭菜雖有一定的營養和藥用價值,但在食用時也應注意。由於韭菜中所含粗纖維較多,且較堅韌,不易被胃腸消化液消化,故一次不宜多食。同時,因韭菜性溫,腎虛有熱和潰瘍病患者應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