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季養生篇(2 / 3)

(三)白露養生

“白露日晴,稻有收成。”“白露西南風,稻穀結不成。”

1.風俗

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天氣漸涼,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成露珠,諺語說:“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便是說白露時白天夜裏的溫差很大。一般習俗認為白露節下雨,雨下在哪裏,就苦在哪裏。因此有句農諺如此說:“白露前是雨,白露後是鬼。”

白露三候為:“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是說這個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幹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

白露是夏秋交替的時節,古諺雲:“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意在提醒人們此時白天雖然溫和,但早晚氣候已涼,打赤脯容易著涼。

2.起居

白露節氣,夜間及早晚的氣溫低,正午時的天氣仍然很熱,是秋天日溫差最大的時候,支氣管哮發病率很高,要做好預防工作。此時秋高氣爽,正是人們外出旅遊的大好時光,然而,常有不少遊客在旅遊期間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其實這不一定是“感冒”,而可能是“花粉熱”。“花粉熱”的發病有兩個基本因素:一個是人體體質的過敏;另一個是不止一次地接觸和吸入外界的過敏原。此節氣的養生重點是加強身體鍛煉,並注意早晚不要受涼,並且要對過敏性疾病積極預防。

3.飲食

在白露節氣中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上述的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凡是因過敏引發哮喘的病人,平時要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醃菜、辛辣、酸鹹、甘肥的食物。

《難經》記載:“人賴飲食以生,五穀之味,熏膚(滋養皮膚),充身,澤毛。”這是兩千年前古人對飲食營養作用的評述。在這一節氣中要預防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幹、唇幹、鼻幹、咽幹及大便幹結、皮膚幹裂等症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服用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等,這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不過通過食療預防秋燥為上策。

(四)秋分養生

“秋分白雲多,處處好田禾。”“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

“秋分天氣白雲多,到處歡歌收晚禾;最怕此時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如何。”

1.風俗

此時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所以稱之為秋分。秋分以後,日降水量不是很大,暴雨和大雨的機會非常小,但降水的次數增多起來。

秋分三候為:“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壞戶,三候水始涸。”

在民俗方麵,中秋節是此時最熱鬧、溫馨的節日。

2.起居

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誌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複發季節。祖國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等症狀,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睡覺蓋好被子。胃病患者還要注意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應戒煙戒酒。服藥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導致病情惡化。

3.飲食

在飲食調養上,中醫以陰陽平衡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於陰平陽秘則為宜,反之為忌。古代醫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把食物的性能歸納為三大類,即寒涼類、平性類、溫熱類。其中以常見的三百多種食物統計數字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我們在平日的飲食搭配上應根據食物的性質和作用合理調配,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而辨證用膳,這是避免機體早衰,保證機體正氣旺盛的重要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