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夏季養生篇(2 / 3)

2.起居

芒種時節,氣溫還會變冷的時候,禦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征,在精神調養上應保持輕鬆、愉快,忌惱怒憂鬱,這樣可使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清除疲勞,有利於健康。

3.飲食

曆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少食肉食,多食穀菽菜果,自然衝和之味。”飲食清淡在養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食物屬性,即所謂“四氣”,是指食物進入人體內,會產生“寒、熱、溫、冷”的作用。介於四者之間既不溫不“熱”,又不寒不涼,則屬於“平”性。

(四)夏至養生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綿綿。”“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

“夏至不過不暖,冬至不過不寒。”“夏至五月頭,多種芝麻吃香油。”

“夏至出蒜,不出就爛。”

1.風俗

夏至正值盛陽覆蓋其上,陰氣始生於下,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表示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將逐漸死去。夏至與冬至是最早被人類測得的兩天,我國遠在以土圭測日的時代,便測到一年之中一天日影最長,而有一天日影最短。但“夏至”這兩個字,卻在《淮南子》一書才有所記載。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夏至三候為:“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夏蟬也叫知了,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夏至第三候“半夏生”的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以得名,也是一種陰性的植物。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一陰生,九日一變,經九九八十一天後,陽氣衰退而陰氣逐漸旺盛,於是天氣由暑轉涼;而冬至一陽生,經九九八十一天後,陰氣衰退而陽氣旺盛,天氣由寒轉熱。《夏至九九氣候歌》說:“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雪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沐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文武百官要放假三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古代還規定夏至日前後不能曬布、染布和燒炭。

夏至時節,人們還有在門戶上係彩色絲綢的習俗,目的是防止瘟疫入戶。“夏至響雷三伏熱。”古時農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中間五天)和末時(後七天),農人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和“時末打雷下雨”。

“疰夏”是一種季節性病症,主要源於暑熱和體質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至開始,有關“夏至防疰夏”。夏至日食俗中還有“冬至餃子夏至麵”的說法。夏至食麵,一般指的是麵條。北方則主要是打鹵麵和炸醬麵。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食麵也有嚐新的意思。

2.起居

嵇康《養生論》中說:“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意念中存想心中存有冰雪一樣,便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變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3.飲食

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五行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即是說夏天不能對心髒補益太過。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髒(屬心)、五味(相苦)的相互關係,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製肺氣。《素問·臧氣法時論》上說:“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五)小暑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