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書的基本觀點(2 / 2)

從相接的角度觀察網絡,是一種“關係觀”的觀點,認為關係才是本原的,是關係“構造”出了實體,因此實體可以通過被分解為關係而最終予以取消。這樣,現象之網就被描述為一個渾然一體的關係整體。整體不能被當作總體一樣分解為基本單元,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整體隻能自身構成自身,即體現出層次結構。或者說,整體性隻能體現為自身構造的環節性。因此,關係觀的思維方法實際上是一種分層的方法,極端地是“二層論”的方法。極端的二層論必然要徹底取消一切意義上的實體,從而使關係整體成為一個絕對不能割裂的原初的直接的“一”。這樣的“一”顯然不能被打開,不能被對象化地觀照,而是隻能體悟,隻能在內在的意義直觀中與之發生直接的同一,因而表現為直覺、體驗、流變、虛無、否定和過程等。關係觀的觀點正是曆代的懷疑論者、直覺主義者、神秘主義者、虛無主義者、過程論者、整體論者等所抱的觀點,而且當代的現象學思潮和係統論思想也表現出明顯的關係觀傾向。關係觀在曆史上由於一直未能完善地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邏輯方法,即用於揭示關係的整體構造性、層次境界性等的邏輯學,因此,本身很少有獨立的建樹,而是總隻能通過對實體觀的形而上學和形式邏輯的批判、否定、懷疑等表現出來,這種情況直到胡塞爾開創現象學研究思路才有所好轉。現象學的“現象學還原”和“本質直觀”方法,主要地是一種關係觀的邏輯方法。關係觀及其邏輯的思路,對於彌合實體觀及其邏輯所造成的分裂和靜止等缺陷,功勳卓著,其對世界的整體性、層次性、意義性和動態演化性等的強調,正是當代思潮的一個主流方向。極端的關係觀的後果必然是本體論中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必然是認識論中的神秘主義和主觀主義,同樣不能使我們得到理想的世界統一性圖景,因為它雖然是統一的,卻是不可打開、不可捉摸、不可言說、不可交流、不可操作的。

從相關的角度觀察網絡,是一種“辯證觀”的觀點。認為實體與關係既相互聯係又相互對立,均不可取消,也均不可絕對化,即徹底放棄誰先誰後的邏輯模式。從思維方式上看,辯證觀是一種將世界分重的觀點,極端地是“二重論”的觀點。“重”實際上是“元”與“層”的對立統一,二重論也即是二元論與二層論的對立統一,即既分元又分層。世界之作為辯證觀的存在,是實體與關係的二重性統一,即實體與關係的相關,隻有相關才是現象之網的核心結構,而不會隻是實體或關係,由絕對的實體或純粹的關係都不能結合成網絡,而是隻能成為總體或整體,不是總體與整體二重性統一的相關體。既然世界的邏輯結構是一種二重性的相關,也就是狀態與過程、形式與內容、對象與意義、客觀與主觀等等的二重性統一,是真理與境界的統一,是元與層的統一,是平麵結構與層次構造的統一,是共時性與曆時性的統一,是結構樣式與構造方式的統一,是結構單元與構造環節的統一,歸根到底是實體與關係的統一。因此我們尋找世界的統一性隻能是一種二重性的統一性,或者說統一性本身即是二重性。遺憾的是,我們至今仍未能充分地發展出一套能勝任這種二重性研究的辯證邏輯體係。因此,我們尋求世界二重性統一的努力,隻能從首先發展出一種二重性的邏輯學開始,從批判現有的真值邏輯和作為混合體的辯證法開始,從補充對關係觀的邏輯研究開始。相關邏輯所追尋的統一性是包括自然、生命、意識和全部知識現象在內的世界大全的統一性,是一個顯得有些野心勃勃的龐大計劃。相關邏輯立足於實體與關係的二重性相關,必然展開出一種二重性結構,既具有橫向的實體總體之堆積的對象結構,又具有縱向的關係整體之層次的意義構造,總的來看,是一種多層次並存的結構,即格局。所以,辯證觀及其相關邏輯正是格局分析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