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至讀者
首先,感謝大家觀看我的作品,本人今年16歲,是一名初三學生,這部作品其實並不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我在《末世.毀滅》之前曾經寫過一部作品叫《異族》,我當時是奔著中國最高科幻獎銀河獎投稿給《科幻世界》,結果收到了一封退稿信,那時小小的打擊了我寫作的自信心,緩過來之後,我覺得不服,我就不信我寫不出一篇像樣的科幻小說,於是就有了我的第二部科幻小說,就叫《末世.毀滅》吧,我就先拿它來開刀,來練練我的寫作能力,我相信總有那麼一天我會讓我的名字掛在銀河獎的獲獎名單上,我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廢話不多說,你們就等著看我的名字出現在銀河獎的獲獎名單上吧,我叫黃明輝。
哦,對了,我先提前說明,這本書是我的短篇集,並不是一部長篇小說,而且下學期就中考了,所以更新會很慢,但不會停更,請喜歡的讀者不要刪書。
寫在“基石”之前
姚海軍
“基石”是個平實的詞,不夠“炫”,卻能夠準確傳達我們對構建中的中國科幻繁華巨廈的情感與信心,因此,我們用它來作為這套原創叢書的名字。
最近十年,是科幻創作飛速發展的十年。王晉康、劉慈欣、何夕、韓鬆等一大批科幻作家發表了大量深受讀者喜愛、極具開拓與探索價值的科幻佳作。科幻文學的龍頭期刊更是從一本傳統的《科幻世界》,發展壯大成為涵蓋各個讀者層的係列刊物。與此同時,科幻文學的市場環境也有了改善,省會級城市的大型書店裏終於有了屬於科幻的領地。
任然有人經常問及中國科幻與美國科幻的差距,但現在的答案已與十年前不同。在很多作品上(它們不再是那種毫無文學技巧與色彩、想象力拘謹的幼稚故事),這種比較已經變成了人家的牛排與我們的土豆牛肉。差距是明顯的——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差別”——卻已經無法再為它們排個名次。口味問題有了實際意義,這正是我們的科幻走向成熟的標誌。
與美國科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美國科幻從期刊到圖書到影視再到遊戲和玩具,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動力十足;而我們的圖書出版卻依然處於這樣一種局麵:讀者的閱讀需求不能滿足的同時,出版者卻感歎於科幻書那區區幾千冊的銷量。結果,我們基本上隻有為熱愛而創作的科幻作家,鮮有為版稅而創造的科幻作家。這不是有責任心的出版人所樂於看到的現狀。
科幻世界作為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專業科幻出版機構,一直致力於對中國科幻的全方位推動。科幻圖書出版是其中的重點之一。中國科幻需要長遠目光,需要一種務實精神,需要引入更市場化的手段,因而我們著眼於遠景,而著手之處則在於一塊塊“基石”。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基石,我們並沒有什麼限定。因為,要建一座大廈需要各種各樣的石料。
對於那樣一座大廈,我們滿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