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仇猶遺恨(2 / 2)

公元前457年,晉國的實權人物智瑤率晉軍出兵中山國。中山國在今天的河北正定一帶,而仇猶國在中山國和晉國之間。智瑤想“摟草打兔子”,順便滅了仇猶國,但當時仇猶國四麵環山,林木茂盛,不好攻打。智瑤苦思冥想,想出一條妙計:鑄一口大鐵鍾,謊稱要敬送給仇猶國國君。仇猶國君得知這一消息非常高興,立即調集人馬劈山斬崖修路,準備迎接大鍾。這時,一位名叫赤章曼枝的大臣懷疑有詐,向國君進諫:晉國疆土廣闊,富饒強大,為什麼要用大鍾這樣貴重的禮物來敬送我們僅有彈丸之地的小國呢?其中必有陰謀。此時仇猶國君滿腦子都是大鐵鍾,哪能聽得進逆耳忠言。時隔不久,仇猶國君看到的是隨大鍾開來的浩浩蕩蕩的晉軍,但為時已晚。為此,明代詩人陳灝曾寫過一首《過仇猶有感》,詩曰:“鑿道曾迎智伯鍾,雄藩從此霸圖空。孤臣雪涕隨流水,雙鶴閑譚話故宮。”相傳,仇猶國滅後,當地百姓為紀念仇猶國君,也為了牢記這個悲劇,把智瑤送的大鐵鍾深埋於古仇猶城的西南,使這口鍾永遠鎮在仇猶國的土地上,至今,盂縣有條街名曰“鍾鎮街”。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回望仇猶國短暫的百餘年,一位盂縣當地人的總結頗為客觀:“作為僻處深山密林中的小國寡君,對春秋末期諸侯兼並的時代大局缺乏了解,盲目輕信又剛愎拒諫,與當時采用青銅乃至鐵製工具和武器的秦晉齊楚等大國比,這個彈丸小國的滅亡是必然的。”

山河地名猶存古風

仇猶國的曆史伴隨仇猶國君戰死而落幕,但仇猶國的後人們依舊懷念著他們。

如在盂縣城北兩公裏處有一山,名高神山,古名仇猶山,山頂有廟。《大明一統誌》中記載:“仇猶國君既滅,後人立廟此山”以祭祀。盂縣縣城西北有一條河繞城而過,名叫香河,古名腥河,相傳是仇猶國君愛妃殉難的地方。後因“腥”字不雅,改為香河。盂縣清城傅家堖村有將軍嶺,相傳是仇猶將軍殉國後葬此。在盂縣北莊村附近有幾個地名,都與當年那場大戰有關:“折將坪”在仇猶古城正北三四裏,這裏犧牲了仇猶國一員大將;“披頭崖”在村中,是一處約兩三丈高的土崖,經過激戰,仇猶君“披頭散發”,故稱其地為“披頭崖”;“圍巷”在村北二裏處,在這裏,仇猶國君及其衛隊被晉軍包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天靈蓋”在高神山山麓,這是仇猶國君戰死之地。

至於赤章曼枝的事跡更是為後人所傳頌,被載入《呂氏春秋》《戰國策》《史記》以及曆代編纂的《盂縣誌》等史籍中。上世紀90年代,陽泉市教育部門還以此為題材攝製了電視片《鍾》,並在全國獲獎。

1988年,文物部門曾對仇猶城址進行過試掘,發現城牆是用土夯築而成,說明當時的築城工具還比較落後。考古人員在北村磚場遺址內,見灰坑遍布,從中可以想見當時仇猶人口集中和繁衍較快,古城的經濟相當活躍。同時還有大量的馬、牛、羊、狗骨架,說明那時仇猶人還維持著耕作和牧獵結合的生產方式。

精彩點評

盂縣北關東周墓地的時代相當於戰國早、中期,墓地文化內涵屬以晉文化為主體的中原文化係統,同時有少量非中原文化因素。此次發掘,是陽泉乃至晉東地區東周時期遺存的首次科學考古發掘,揭示了這個地區在東周時期的部分文化麵貌。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曆史考古研究室主任、仇猶國墓地發掘領隊 吉琨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