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警世策人的古國文化(2 / 2)

二是古戰場遺址。現在盂縣秀水鎮北莊村一帶為仇猶國君同晉國智伯軍隊激戰並壯烈犧牲的古戰場。現在還有因戰事傳說留下來的地名。如“折將坪”,為仇猶國君損兵折將的地方;“披頭崖”,為仇猶國君戰敗披頭散發之地;“圍巷”,為仇猶國君被智伯軍隊團團圍困之巷道;“天靈蓋”,為仇猶國君被智伯軍隊砍掉腦袋的高地。仇猶國君的坐騎被殺後,其掩埋處稱為馬王廟。後來,人們在種田時,還發現過當年的兵器殘物和人、馬屍骨殘骸。此外,盂縣的香河之名,亦因仇猶國君的妃子殉節於此而得名,原名腥河,後人嫌其不雅,改名香河。這些,充分見證了殘酷的戰爭曆史。

三是祭祀仇猶國君的廟宇。清代《盂縣誌》記載有關祭祀仇猶國君的廟宇有三處。一處在盂縣城北的高城山有“元至正十六年立仇猶君廟醮台記”。還有一處在禦棗口村,名仇猶觀。所有這些遺存,均有力地證實了仇猶國的客觀存在及文化現象。

第三,仇猶國滅亡的曆史意義。按理說仇猶國作為夷狄之國,在弱肉強食、戰亂頻仍的春秋晚期被大國吞並,並沒有什麼驚奇之處。然而多種史書記述仇猶國滅亡一事,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在前麵的表述中我們已清楚地看到,司馬遷是把仇猶國滅亡作為案例提出的。“遊騰為周說楚王曰:‘知伯之伐仇猶,遺之廣車,因隨之以兵,仇猶遂亡。何則?無備故也。’”意思很明白,就是說仇猶國的滅亡是因為沒有防備的緣故。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仇猶國的滅亡,那麼其意義顯而易見。

孫子兵法的戰術之一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看來智伯深諳此道。他為了能達此目的,想出了獻鍾的計策。而這一招果然很靈,使仇猶國君惟感誠惶誠恐,腦子裏想到的隻是大國對它這個小國的尊重,根本不去意識晉國吞並他的野心。甚至連赤章曼支這樣的忠臣進諫,他都聽不進去。這樣,滅亡的悲劇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有人把仇猶國的滅亡歸咎於智伯的貪婪和奸詐。我不這樣認為。古人雲:兩國交兵,各為其主。智伯雖然采取的是一種欺詐的手段,但這也是兵法許可的,所謂“兵不厭詐”。問題是仇猶國君自身的保護和防範意識不強,在關鍵問題上不聽忠告,才導致悲劇的發生。就這一點而言,仇猶國滅亡的教訓,對我們後人來講,依然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這裏,有一點值得我們思考,仇猶國滅亡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仇猶國君為什麼還備受人們的尊重和懷念?前麵我已提到,盂縣有祭祀仇猶國君的廟宇多處,高神山的仇猶廟會為農曆的七月初一。千百年來,當地百姓對仇猶君祭祀不絕,把仇猶君敬奉如神,高神山亦因此而得名。老百姓之所以持此態度,我想是有其內在原因的。傳說,當時的仇猶國,方圓百裏,物阜民康,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仇猶國君把國家治理得比較富庶,故深得老百姓的稱許。這是最根本的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在智伯軍兵臨城下之際,仇猶君率軍突圍,與敵激戰,為國壯烈犧牲,其氣節亦為人稱頌。故對他一時糊塗而導致亡國的後果采取了大度寬容的態度。有鑒於此,仇猶遺民懷念舊主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我想,這也是仇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官者隻要心係群眾,真心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就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即使有一時之錯,老百姓也會寬懷以待。明代人陳灝曾寫過一首《過仇猶有感》的七律,詩雲:

鑿道曾迎智伯鍾,

雄藩從此霸圖空。

孤臣雪涕隨流水,

雙鶴閑譚話故宮。

秋草斷碑寒雨綠,

殘鴉高樹夕陽紅。

停驂此日閑登眺,

宦思離心總不窮。

詩中表露了詩人對仇猶國滅亡的痛惋之情及由此引發的深深的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