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縱與人相爭,隻可就事論事,斷不可揭其祖父之短,揚其閨門之惡,此禍關殺身,非隻有長厚已也。
——申涵光《荊園小語》
白話
即使是與人相爭,就事論事就行了,萬萬不可揭對方祖父的短處,或是說對方閨門裏的是非,一不小心會引發殺身之禍,並非隻有你自己會厚待長輩祖先。
家訓史話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yún),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今湖北光化縣(今老河口市)。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子胥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伍子胥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有勇有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
入吳後,發現公子光有大誌,浴室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並謀得“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正法製以任賢能,獎勵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治軍隊,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
根據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係,與孫武等製定了先向西攻破強楚,以解除對吳之最大威脅,繼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案。周敬王八年(前512),針對楚國執政者眾而不和,且互相推諉的弱點,提出將吳軍分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等到楚軍疲敝,再大舉進攻。此後數年間,吳軍連年擾楚,迫楚軍被動應戰,疲於奔命,實力大為削弱。隨即按計劃展開大舉攻楚的準備,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作為吳的盟國,使楚北方門戶洞開,為爾後避開楚軍防守正麵實施突襲創造了條件。又出兵攻越,給楚造成吳不會大舉攻楚的表象,並施反間於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戰的子期,而用貪鄙無能的子常為帥。十四年,與孫武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沿淮水西進,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以靈活機動的戰法,迅速將楚軍主力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 擊潰,並展開追擊,長驅攻入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
勝利之後,孫武率領大軍揮師直下,一直打到楚國的首都郢都,楚昭王倉皇出逃,吳國的勝利已成定局。
伍子胥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他不禁淚水滂沱,他的父親和兄長慘遭楚平王的殺害,今天報仇的日子總算來到了,他親自率領軍隊去追趕楚昭王,但是沒有抓到,盛怒之下,他回到了郢都,刨開了平王墳墓,拖出他的屍體,掄起自己手上的鋼鞭,對著平王的屍體一下一下地抽打。
古今訓諫
“斷不可揭其祖父之短,揚其閨門之惡。”言語刻薄之人,往往會禍從口出。孟子也告誡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人辯論時一定要掌握,言語上的分寸,千萬不要一時腦熱戳了別人的痛處。
口無遮攔不僅會給對方帶來深深的傷害,還會為自己埋下隱患,引起別人的仇恨。一定要嚴以律已,寬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