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交宜親正人,若比之匪人,小則誘之佚遊而蕩其家業,大則唆之交構以戕其本枝,甚則淫欲以喪其身命,可畏哉!”

——姚舜牧

白話

與人交往應該挑選那些正派的人,要是和那些不正之人交往,小則誘使你淪為浪蕩之徒從而傾家蕩產,往大了說則會唆使我們做壞事,毀了我們的本性,甚至會因為淫欲泛濫而殞命,這是件可怕的事啊!

家訓史話

孟子曾經對戴不勝說:“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嗎?我明白告訴你吧。 打個比方吧,如果有一位楚國的大夫,希望他的兒子學會說齊國話,是找齊國的人來教他好呢?還是找楚國的人來教他好?” 戴不勝說:“自然是找齊國人來教他好。”

孟子說:“如果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他周圍用楚國話來幹擾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齊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帶到齊國去,住在齊國的某個街市,比方說名叫莊嶽的地方,讓他在那裏生活幾年,那麼,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了。同樣地,你說薛居州是個好人,要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君王和誰又會去做壞事呢?相反, 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這樣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誰去做好事呢?單單一個薛居州能把宋王怎麼樣呢?”

孟子的本意還是在政治方麵,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來說明周圍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性,從而說明當政治國的國君應注意自己身邊任用親信的考查和選擇。因為,如果國君周圍多是好人,那麼國君也就會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國君周圍多是壞人,那麼國君也就很難做好人了。這裏的道理並怎麼不深奧,實際上也就是《大戴禮記·曾子製言》所說“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的意思。所謂“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的目的不也就是為了找一個周圍環境好一點的地方以利於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嗎?孟子是從小就受到這方麵的熏陶,早有切身體會的了,所以說得非常在理而又舉例生動形象。

近朱者真的赤,近墨者真的黑嗎或許隻代表了一種人,那就是自控能力特別差的人。內因和外因的不同。從哲學是說,是內因決定外因。

古今訓諫

“交宜親正人。”一個人身邊的環境是怎樣塑造和改變一個人的已經不用我們一再去論證了。我們時時刻刻都和身邊的人相互影響。既然如此選擇正直的朋友也是對自己負責,同時我們也應該做一個正直的人,否則又有哪個正人君子回來與我相交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中國人長期信守的一個道理。既是教我們謹慎擇友,亦是較我們慎重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