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與人交遊,無問高下,須常和易,不可妄自尊大,修飾邊幅。若言行崖異,則人豈複相近!然又不可太褻狎,樽酒會聚之際,固當歌笑盡歡,恐嘲譏中觸人諱忌,則忿爭興焉。
——袁采《袁氏世範》
白話
和別人交往,不管對方地位高低,態度上必須謙和親切,切不可妄自尊大,衣冠整潔。如果言談舉止一副高高在上的派頭,那麼誰還願意和你接近呢?然而也不能和人過分親昵。喝酒聚會的時候,固然應該高歌歡笑,盡情暢飲。但也要說話謹慎,否則,在嘲諷譏刺中觸犯了別人禁忌諱避的事,難免就要引起爭吵了。
古今史話
宋康王當位的時候,十分憎恨楚威王。總是利用各種機會貶低楚國,以發泄心中的不滿。甚至在每天上朝的時候,也總不忘詆毀楚國幾句,以諷刺挖苦楚國作為笑料。後來,這件事傳到了宋國之外的地方,於是凡是經過楚國來宋國的人,都趁機投宋王所好,故意把楚國說得一無是處。久而久之,詆毀楚國成了宋國人習以為常的事情。人們長期傳說楚國不行,便真的相信楚國不堪一擊。就連宋康王自己,此刻也糊塗起來,不辨真偽,讓謊言衝昏了頭腦。有一次,竟然說出這樣的話:“楚國的情況,已經糟糕透了。我大概可以吞並楚國了吧?”
此話一出,那些糊塗的大臣立即響應,連聲稱讚決斷英明,但也有一些頭腦清醒而又正直的大臣感到事態嚴重,華犨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急忙到宋康王處勸阻。他對宋康王說:“陛下,您下命令還應三思啊。要知道知道,其實宋國不是楚國的對手,打個比方說吧,楚國的力量好比犪牛,而我們宋國的力量好比鼢鼠,相差太懸殊了。退一萬步說,即使事實真像陛下說的那樣,楚國的力量還是比宋國大得多呀。宋國是一,楚國是十;宋國打十次勝仗,也抵不上被楚國打敗一次。我們切不可草率出兵啊!”
此時的宋康王已經昏了頭,他根本聽不進去任何勸告,而且還表示出很厭煩的樣子,他堅持出兵。
戰爭就這樣開始了,由於楚國沒有絲毫準備,剛開始顯得還有點招架不住,居然在潁上被宋軍擊敗。這小小的勝利,更令宋康王忘乎所以,以為楚國不堪一擊。於是,他準備繼續進軍。
在這種情況下,華犨看得十分明白,他憂慮地繼續勸阻道:“陛下,應該見好就收,適可而止了。我聽說,小勝大,多半是由於大的還沒有準備。這是僥幸的勝利,是不能持久的,勝利了不可驕傲,對敵國不能輕視,不要侮辱,況且楚國這樣的大國更加侮辱不得呀。現在,表麵上楚國害怕了,可是陛下您要記住大懼小,災禍到。請您三思啊!”華犨看著宋康王,希望他回心轉意。可此時的宋康王早已聽不進任何忠言。他火冒三丈,大發雷霆,甚至要降罪於華犨。華犨見宋康王執迷不悟,又深知宋康王的執迷不悟必然導致宋國的大禍,聯想自己也處境艱難,便無可奈何地連夜逃奔到齊國去了。
第二年,宋國不自量力,又一次發兵騷擾楚國。他們還以為會像上次一樣,輕而易舉地取勝。誰知,此時的楚國同一年前可截然不同了。他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並且抱著一種複仇的心理迎接宋國的挑戰。見宋國來犯,毫不猶豫地進行有力地還擊,迅速擊潰了宋軍,並一鼓作氣踏平了宋國。當初宋康王和那些大臣們的那些諷刺挖苦不幸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應驗了。
古今訓諫
“不可太褻狎,恐嘲譏中觸人諱忌。”這世界上的不少災禍都是由言語中滋生出來的,尤其是那些不慎重的言語更是禍事萌生的溫床。離間的話語,會損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草率的言論,會給未來帶來隱患。
所謂言多必失,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話,還是少說為妙。不過,慎言並不等於說任何時候都三緘其口,該說實話還是應該挺身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