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1 / 1)

原文

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

——顏之退《顏氏家訓》

白話

采取別人的意見,但卻不任用他,古人認為這是可恥的。凡是從別人那裏得到一句話或一點指導,都要加以頌揚,不要竊取他人的美行。作為自己的功勞;即使他是一個出身貧寒的人,也要歸功與他。盜竊別人的財富,要受到刑法的懲治;竊取別人的美行,要受到鬼神的處罰。

家訓史話

初唐詩人劉希夷少年時就頗有才名, 一名庭芝,字延之,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上元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

他二十五歲中進士,可惜來不及有更大的作為就死了,死時還不到三十歲。更離奇的是他的死因,相傳竟然是由於不肯出讓自己的好詩而被害死的,這斷送了他性命的詩,便是他最廣為流傳的長篇歌行《代悲白頭吟》。

據說他寫這詩時,是先想出一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覺得意思不祥,近乎語讖,想換兩句,結果又想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就成了流傳廣泛的《代悲白頭翁》的詩,詩雲:“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歎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已見鬆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台生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劉希夷的叔叔宋之問看到外甥這首尚未公之於眾的詩後,讚不絕口,尤其喜愛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意思還是差不多,於是寬慰自己說:“死生有命,哪能就推卸到這樣幾句話呢?”便把兩聯都保留了。不料“年年歲歲”這兩句還真惹來了殺身之禍,有人看上了這一聯,要他把這首詩交出來,劉希夷不肯,結果就被騙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害死了。許多人都猜測說,這個謀詩害命的惡人就是劉希夷的舅舅宋之問。更有人言之鑿鑿地說,宋之問害死劉希夷的方式是以土囊壓死,手段之殘忍簡直難以想象:“把你來捆了,卻把一個布袋,盛一袋黃沙,用來壓在你身上,也不消一個更次,便是死的。”

於是在《全唐詩》中出現了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為《代悲白頭翁》;在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隻是改了一下標題,將“洛陽女兒惜顏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其餘詩句一模一樣。

古今訓諫

“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竊人之美,一個“竊”字就暴露這種行為的實質,就是偷取別人的成果。往往做這種事的人,都是以“朋友”的形象出現在你身邊的人。更有甚者,在竊取之後,還要落井下石。

這樣的行為,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今都不少見,這種惡行是源於人的私欲。隻想成功卻不想付出,損害他人的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欲,這是極其可恥的行為。我們比古人幸運的是,現在我們可以用法律來保護我們的成果,那些“竊人之美”的小人會收到應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