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貴客下交寒素,何必謝絕?(1 / 1)

原文

貴客下交寒素,何必謝絕?蔬水往還,大是美事。隻貴人減騶從,便是相諒;貧士少幹求,便是可久之道也。

——溫璜《溫氏母訓》

白話

地位尊貴的人主動結交貧寒人家,又何必謝絕呢?常常互送蔬菜、水果相往來,也是人生一大美事。隻要富貴的一方盡量減少馬夫和侍從,就是體諒了;而貧困的一方呢,就要盡量減少請求,也就是可以長久和睦相處之道了。

家訓史話

龔夢賢(1809-1871),號紫岩,字世業,是曾國藩在湘鄉漣濱書院和長沙嶽麓書院的要好同窗。他的年齡比曾國藩大兩歲半,且文章寫得好,曾國藩稱他“學長兄”。道光十三年(1838)秋,他們兩人在湘鄉參加縣試,龔夢賢考中秀才,名列榜首,而曾國藩卻是“榜末秀才”,他終身以此為“大恥”。

可是,後來又一同在長沙參加鄉試時,曾國藩中第38名舉人,而龔夢賢卻名落孫山。原因何在呢?據傳在鄉試前,他倆各寫了一篇準備應試的文章,並互相交換看了,曾國藩很欣賞龔夢賢的這篇文章,龔就對他說:“你喜歡此文就拿去吧,我再寫過一篇就是。”豈料,這次鄉試中,曾國藩就是以龔那篇文章之立意而作文中的舉,龔夢賢自己另作的一文卻未能脫穎而出。從此,龔認為自己沒有讀書做官的命運,以後再不應試,也打消了做官的念頭。

曾國藩做了京官後,從未忘龔夢賢這位同窗,曾多次想舉薦他到某地去做個地方官。龔夢賢都婉言謝絕說:“做官吧,我勤來做個夢,懶來夢也不做。”其意是做官與否都是命裏注定,做夢也想不到的。在永豐地方,至今還有人對做不到或不想做的事,習慣用龔夢賢流傳的這句話來說:“我勤來做個夢,懶來夢也不做。”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曾國藩在京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龔夢賢則一直在鄉間設館教書。這年秋天,龔夢賢為改葬祖父龔陵高,寫信給曾國藩請他為祖父作墓誌銘。曾國藩欣然答應了,作了一篇《陵高公墓誌銘》,文中曰:“公孫龔夢賢,與國(藩)有車笠之交,而賢又與予同補博士弟子,歲丁未,將新修公墓,郵書京師,請予文,镵諸石,予不敢辭”。可見他們在漣濱和嶽麓書院同學情誼的確不淺的。文中說他們有“車笠之交”,是先在讀書時期,龔家比曾國藩家要富裕,但後來曾國藩做了京官,家裏比龔夢賢家更富了。不過,他們從不因貧富貴賤而改變兩人之間的友誼。文中說的“同補博士弟子”,即在湘鄉同中秀才。

鹹豐二年、七年,曾國藩為奔母喪和父喪,曾在家守孝,龔夢賢曾兩次去荷葉黃金堂吊喪。據說,龔夢賢還應曾國藩之請,在曾家當過好幾年老師。鹹豐八年(1858)春,永豐鎮犁頭嘴河發大水,龔夢賢家被水淹,要重建房子。這時,曾國藩正在家為父守孝,他不僅在資金上對龔夢賢家給予了幫助,還在房子落成時,因自己再次出山帶兵為能到場,特意托家人給龔家送去了賀匾。

古今訓諫

“貴客下交寒素,何必謝絕?”年少時的朋友,到了成年後,由於機遇不同會有不同的生活和命運。但是隻要兩人依舊誠意相交,友誼也可以永遠存續。那種“富人無貧友”的想法太過於極端和狹隘。

在現實條件的影響下,朋友之交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摩擦和齟齬,我們需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多為朋友考慮,這樣才能保存一份真摯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