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袁了凡《了凡四訓》
白話
生為凡人,誰又沒有良知呢?隻因人生旅途紛擾動蕩,為名為利而使人沉淪墮落,因此與人相處,須時時提醒告誡他人,以解開迷惑。就如同在身陷迷夢時,讓他覺醒;在他身陷困擾時,為其解除紛擾,是最好也最實惠的事。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跟與人為善相比,雖有所相似,這卻是對症下藥,常常會收到奇效,不可不為。如果失人失言,那麼我們就應該認真反省了。
家訓史話
王旦和寇準同為宋真宗朝代的名相,兩人性格截然相反,王旦內斂低調,寇準外露張揚。因此,盡管同為北宋名相,但王旦的名氣在曆史上遠不及寇準。不過就個人氣量而言,王旦卻遠勝寇準,王旦大度,而寇準則“少包荒之量”。由此,兩人在皇帝麵前議論對方的態度大相徑庭,寇準經常揭王旦的短,而王旦卻總是讚寇準的長。
一天,王旦向真宗稟報完畢,真宗疑惑地問王旦:“寇準常在朕麵前說你的不是,而你卻老是誇他的優點,這是為什麼呢?”王旦憨厚地嘿嘿一笑說:“事實本來就是這樣的,臣擔任宰相職務很久,處理政事多而過失也就相對較多。寇準對陛下毫不隱瞞,不更加體現他的忠心這就是我看重寇準的地方。”真宗聽後,打心眼裏佩服王旦。
寇準在樞密院當一把手時,王旦掌管著中書省,一個管軍事,一個管行政,是王朝核心權力機構“兩院”的當家人。一次中書省有文件送樞密院會簽,被寇準發現行文格式有誤,立即將這起“瀆職”事件捅給了皇帝,王旦因此受責問。王旦不僅沒有介意,反而找到寇準誠懇檢討工作失誤,並對有關當事人進行了責罰。
巧的是,不到一個月,樞密院向中書省送達的文件犯下同樣錯誤。辦事人員發現後高興地將其呈給王旦,心說這回可逮著個報複機會!不想王旦並沒有向皇帝打報告,而是命人送回樞密院更正。寇準知道後極其慚愧,見到王旦問:“同年(同時考中功名的互稱),怎麼有這麼大度量呢?”王旦看了他一眼,並不回答。
後來,寇準被真宗罷了樞密使之職,他托人私下請求王旦,望王旦幫忙舉薦他為使相。王旦詫異道:“將相之任,怎麼可以自己要求呢?這事,我萬不能接受。”寇準心灰意冷的準備退出官場了。可令他沒想到的是,不久,他的任命下來了,職務是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如願以償的寇準抹著眼淚叩謝真宗,真宗說:“你以為你的職務都是朕安排的?錯!實話告訴你,這一切都是王旦舉薦的結果。”寇準聽了慚愧萬端,自歎不如。
王旦拒絕私請卻又力薦寇準,都是出於公心,絲毫沒有夾雜個人的恩怨,足見他的大局意識和個人修養是何等高尚與完美。直到他重病將不久於人世時,真宗皇帝征詢他對宰相人選的意見,他依然毫不猶豫地說:“我認為沒誰比寇準更合適。”
王旦與人為善,寬容對待同僚間的摩擦,不僅消除了彼此隔閡,確保了政壇穩定,而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善”出了政績卓著的一代名相——寇準。
古今訓諫
“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人與人相處,理應互相提攜幫助,踩著別人向上的成功,都是搖搖欲墜的。
“勸人為善”並非是單純的說教,把自己擺在道德的高度指導別人。你需在適當的時候點播別人,謂之:對症下藥。“獨善其身”是一種狹隘地保全自己的做法,能與別人分享經驗和教訓,這不隻是“勸人為善”,也是在把自己導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