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有煩悶時不要離開家裏,糾纏別人陪你喝酒。若是自己不喝,別人來勸你喝,那就接過來喝了,不要有絲毫違逆他。感到醉意的時候就停下來,千萬不要喝到大醉,以至於無法自控的地步。
家訓史話
東漢末期,“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孔融15 歲的時候,有個叫/張儉的官員,揭發了當權的宦官侯覽和他的家人所犯的罪惡,卻反遭陷害,官府要抓捕他治罪。
張儉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情急之下,他逃到孔家,請求庇護。不巧的是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就出來接待了他。張儉見孔融還是個孩子。就沒有說明來意。孔融看到張儉神情緊張、欲言又止的樣子,斷定一定是有什麼為難的事,就對張儉說:“我哥雖然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友,難道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嗎?”聽了孔融的話,張儉心裏踏實下來,他在孔融家裏躲藏了好幾天,找了個適當的機會,終於安全地逃走了。
不料有人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去向官府告發了。官府抓不到張儉十分生,就把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都抓了起來。審官對孔融和孔褒說:“你們兄弟到底是誰放走了張儉?你們知道不知道,張儉可是朝廷的要犯,放走了他就是犯了殺頭之罪!”聽了審官的話,孔融知道哥哥和張儉是好朋友,朝廷是不會輕易放過他的。隻有自己主動承擔罪責,才會保全哥哥的性命。於是,他對審官說:“窩藏張儉的是我,你要治罪的話,就請治我的罪吧!”聽了弟弟把罪責承擔在自己身上,孔褒連忙說:“張儉是來投奔我的,這不關我弟弟的事!要殺就殺我吧!”孔融、孔褒兄弟在堂上爭了起來,都爭相承認是自己放走了張儉。審官見兄弟倆爭罪,怎麼也拿不定主意。最後,隻好如實上報。後來,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死了他。
孔融雖然沒能救了哥哥,卻因此名聲大噪。州郡幾次辟舉他為官,都被辭謝了。他友愛兄長,凜然大義的事跡卻流傳了。
古訓今鑒
“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不須作小小廉恥,當全大讓”。這是嵇康在彌留之際對兒子最後的要求,也可說是忠告。對中國人來說,“禮義”是埋於靈魂裏的珍物,肉身可死,禮義不可不傳。
在當今這個被金錢蒙蔽雙眼的社會,禮義何去何從?又該如何傳承?這些都是我們應當深思的問題。“禮義”應當樹於年少時,它將人指向一個光明磊落的未來。換一個角度來說,“禮義”也是人際交往中最有效的良藥,“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不須作小小廉恥,當全大讓”更是人際交往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