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古國,禮儀之邦。有禮有賢,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製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製度,它是社會政治製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範,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

在封建時代,禮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製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和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甚至成為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禮的內容繁多,範圍廣泛,涉及人類各種行為和國家各種活動。禮還是富於差別性、因人而異的行為規範,所以“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每個人必須按照他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去選擇相當於其身份的禮,符合這條件的為有禮。

而我們現今社會的“禮”更多的是一種道德上的約束,也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道德規範。而“禮”最常體現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成為一個重要的處世之道,是人際關係中的潤滑劑。對於一個法治社會來說,“禮”是絕對必要的輔助工具。

隻要有人的地方,就不得不涉及到與人相交這個問題。有時候,人際關係可以如同一陣順風助你前行,甚至可以將你拉出深遠。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壞的人際關係會讓你斷送一份情誼,更有甚者會斷送自己的前程。

現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渠道愈發多種多樣了,這隻是溝通的硬件,更重要的依舊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非剛性的東西。如何才是正確的,有利的交往方式?或許,我們已經在這個問題上埋下了隱患卻依然不自知。

因此,本書就為現代人指出一種與人交往的全新途徑,它吸取了古人對此道的經驗和教訓,不乏箴言。我們還在古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結合眼前的新情況,為讀者作出更加與時俱進的解讀和指導,讓這些古人的家訓箴言進化為我們現在可以利用的交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