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全麵深化改革元年。
這一年,從民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製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全麵深化改革正在紮實推進。
改革就要動“利益奶酪”。改革中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
要改革背離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利益格局,需要有極大的勇氣、決心和智慧,更要有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這一年,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圍繞退休年齡要不要延遲、廢除“共建”、就近入學能不能破解擇校亂局、“985”和“211”
工程能不能真正做強中國大學、棄北大讀技校是任性還是多元選擇、廣場舞為什麼跳不停、“APCE藍”能不能留得住等等公共話題引發的討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這些討論折射出民眾對涉及到民生、涉及到自身關切問題更高的參與感。例如,“延遲退休”背後是人們關注的養老保險製度改革,“冰桶挑戰澆到中國”的背後是我們該怎樣參與慈善、“小升初就近入學”涉及到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公積金改革”涉及到備受關注的樓市起伏和住房保障,“傷醫案”的出現則折射出醫改的艱巨性,大街小巷的跳熱“廣場舞”的背後則更多是公共服務的配套與完善,等等。
中國正處在利益關係多元化、社會矛盾凸顯的改革攻堅階段。
伴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日趨增強。
對於一些公共話題,在一種民主、開放、包容、理性的氛圍下展開爭論,是一種現實的常態,關鍵是要通過頂層設計與底層訴求的呼應,求得改革的最大公約數,求得正確解決問題的共識。
討論,不是為了輸贏高低,而是拓展思路,相互啟迪;我們讚同爭論,不是為了撕裂社會,而是辨明是非,取得共識;一切討論乃至爭論,都不該是為了相互攻伐,而是求同存異,凝聚力量。
改革要深化,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就需要彙聚人心,凝聚共識。沒有理性,就沒有共識;沒有共識,就沒有合力。每個人,要想實現利益最大化,要想在國家發展中實現個人發展,就需要本著理性與合作的精神,尋求不同利益之間的交集,完成利益整合。
2014年即將過去,我們梳理了這一年中的十二個備受社會輿論關注的公共話題,希望通過觀點交流,化不同為共識,化共識為合力,讓改革向縱深推進,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