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這次爭論就是在現代媒體上一場擺脫了政治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學術思想爭論,盡管有非學術因素的幹擾,但隻能在網上以外,網上是“完全”自由的。這也說明了網絡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可以以最底的成本、最快的時效、最廣的覆蓋為大家提供一個公開、平等、自由地進行對話的平台。象這次爭論的規模,如果按過去在雜誌上進行的話,至少得一兩年時間,還得消耗多少印刷材料,而且要影響到海外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21世紀是網絡的世紀,網絡對過去認為高深的學術探討與思想交流將會起到書籍和雜誌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這次論爭還具有反學術腐敗的意義。陳明、王健聯手在網站上發表《國家級的學術豆腐渣工程……》和《人文學術研究應有嚴謹的學理基礎……》雙文,其矛頭所指雖然是李申先生,實際上是針對中國學術界近幾年日益暴露出來的學風浮躁,學術腐敗現象的。所以,一開始李申先生的反應十分激烈,並作了辯駁,其中有一段話發人深思:“這些年來,稍微關心學術和出版狀況的人都知道,豆腐渣工程可謂多矣,即在明君所從事的專業領域,恐怕也不在少數。所以才有那麼多關於‘學術滑坡’的討論,才有那麼多對於‘學風浮躁’的批評。然而這些論著引起過明君如此的關注嗎?沒有。我也不關注那些我確實認為是豆腐渣的東西。因為我覺得,這些東西,不必管它,時過境遷,它自然煙消雲散,甚至時下也不會有多少人注意。”這其實代表了大陸學人乃至學術管理部門一些人的慣常態度,而且學術腐敗正如政治腐敗一樣也許大家都不同程度地有那麼一些,所以都有點心照不宣,不願深究,甚至回避。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引起學術界和學術管理部門的重視,以使我們國家的學術思想健康發展。因為知識分子作為精神文明財富的創造者,應該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供有價值的東西,真正成為人類靈的工程師,成為先進文化的代表,為推動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