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儒學的宗教性及其它(2 / 3)

段德智在《從存有的層次性看儒學的宗教性》中提出應該從宗教現象學或宗教多元主義的立場來觀照儒學而不是以任何特定的宗教來“框照”儒學,二是應當注重從儒學的存有論層麵來審視儒學的宗教性。

所謂儒學的宗教性不是別的,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對最高本體的宗教式的肅穆態度和敬畏情感,就是儒者同最高本體結合的宗教式企盼……中國儒學既要求人們對最高本體持一種虔誠信仰和無限敬畏態度,又要求人們“知天”、“事天”、“同天”,實現所謂“一體之仁”,則它之具有宗教性就是顯而易見、不容否認的事實了。但是,儒學講“敬畏”至少在邏輯上須先有個敬畏的“對象”,講“知天”、“事天”、“同天”,至少在邏輯上須先有個要“知”、要“事”、要“同”的“天”。因此,儒學的宗教性問題歸根到底是儒學的存有論問題,是儒學的存有的終極性或宗教性的終極存有問題。

儒學的終極存有與基督教的上帝有別,在一定意義上它還是具有可經驗性和相對性的,但歸根到底它是一個超驗者、絕對者和無限者,是一個最高最後的本體。

蒙培元、任文利先生在《國學舉要?儒卷》中認為,我們所理解的儒家人文主義,主要是從哲學上說的,可說是一種人文主義哲學。盡管有人認為儒家沒有哲學而隻有倫理,甚至連一般意義上的倫理學也沒有,而隻有實用倫理或政治倫理;但我們認為,儒家固然有比較豐富的實用倫理,同時又有不同於西方的德性倫理學以及作為其理論基礎的哲學。不僅如此,儒家的人文主義哲學還有濃厚的宗教精神,稱之為“人文主義宗教”亦未嚐不可。所謂“宗教精神”,是指儒學中具有超倫理超理性的形上內容,它既不是西方式的宗教倫理,即在某一宗教律令下的倫理學,也不完全是倫理宗教,即直接建立在某種倫理之上的宗教,它是宇宙意識下的倫理,或超倫理的宇宙意識。這種宇宙意識亦即是關於“天”即“自然”的學說,所謂“天命”、“天德”、“天道”、“天理”等思想都是對這一學說的進一步解釋與發揮,其核心則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論。它與西方的本體論即實體論又是不同的。

蔡德貴《儒學儒教一體論》認為儒學既是一種學說,又是一種宗教。儒學與儒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首先,儒有“學”與“教”的雙重品格。儒最早作為一種職業,是殷民族禮教的教士,保存殷人的宗教典禮,穿殷人的服裝,在六七百年中,逐漸成為治喪、相禮和教學等各種活動的教師。這說明儒的職業與宗教活動有關的。從孔子開始,逐漸形成儒家學派。儒作為一種思想體係,既是“學”,又是“教”,也有宗教因素在其中。這可以以儒家代表人物和經典為證……宗教性的因素在董仲舒的思想中比其他任何儒家學者都要多。如果發展下去,有可能建立起中國的“國教”。但是很可惜,董仲舒思想中的天人感應論作為思想信仰的層麵逐漸減少,而術的成分增多,逐漸演化出一套讖緯迷信,完全墮落成專講災異祥瑞的巫術,受到人們的批判,後來又受到當權者的禁止,導致了它的衰落,終使儒學沒有最後完全演變成宗教。儒家經典,無論是“四書”,還是“五經”都有宗教性的因素,尤其是“五經”,宗教性的因素比“四書”要多得多……由這些宗教性因素,構成了儒的“學”和“教”的雙重品格,也就說明儒學與儒教本來就是一體的,不能截然分開。

其次,在“儒”中,可以說“學”與“教”是一對矛盾。在這一對矛盾中,“學”大多是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麵,人們往往隻看到這一主要方麵,忽視了“教”的次要方麵。我們可以把“儒”分為政治之儒、學術之儒和民間之儒三個層次。中國的學術儒學還可以分為4種類型:獨尊儒術型、儒道互補型、三教合一型、四教會通型。這四種類型,都有宗教性因素。但能不能說中國的學術儒學就是儒教呢?還不能這樣說,即使是宗教性很強的四教會通型儒學,其矛盾的主要方麵也還是“學”,而不是“教”。“儒教”的“教”字,最先有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含義,後來有思想體係的含義,近代出現的“孔教”概念,有在宗教意義上使用的,但並不是西方嚴格意義上的宗教,與西方的神道宗教觀不同,而是一種人道宗教。孔教派力倡“尊崇孔教”,是用以保存國粹,維係人心,目的在於熔國粹與一爐,被當時的人們斥之為籠絡學派抗擊新思想。

第三,蔡先生對近代以來不斷的西化思潮和革命運動,使儒學的影響越來越小,他想如果是宗教,可能就要好得多。他還比較客觀地評價了海外的孔教活動,但具體到“儒”是否能變成真正的宗教,他持保留態度。因為,中國大陸的人們,長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形成了崇信唯物主義的傳統。即使不崇信馬克思主義的人,也不願意有一個外在的教主來管束著自己。

最後,他得出結論:儒學儒教是一體的,用不著再去爭論是儒學還是儒教,要花點力氣把儒學中的普世因素挖掘出來,把它變成道德金律,起到教化作用,普及到民間,就算完成了一項大任務。

還有學者提出與儒學有密切關係的“宗法性宗教”的概念。牟鍾鑒《中國宗法性宗教傳統試探》中否認儒學是宗教,認為:

假如儒學是宗教,它便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宗教。史家習稱“儒、釋、道三教”,然而這裏的“教”乃是教化之義,非宗教之稱。宗教的基本特性是出世性,構造出一個虛幻的世界,認為它能拯救人間的苦難,使人得到解脫。儒家的天命鬼神思想確實包含著某種宗教性,但其基本傾向是入世的,以修身為出發點,以平治天下為最後歸宿,所以它不是宗教。曆史上凡是離開這一基本軌道而企圖使儒學宗教化的儒者,如董仲舒、林兆恩等,都受到正統儒家的批評,未能成為主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