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都歲月(1 / 3)

1910年2月,郭沫若和他的五哥同路,帶著嘉定王畏岩先生的推薦信,去投考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

成都,是郭沫若向往的地方。一路上,他慶幸自己的機會;同時他又擔憂自己能否進得省城的學校。喜出望外的是;從提學使衙門獲悉,他雖被嘉定府中學斥退但未下通飭。

來到成都久負盛名的高等學堂的分設中學,經過一道作文題“士先器識而後文藝”的試驗,郭沫若就順順當當地插入了三年級丙班。成都是著名的城市,考的是省城數一數二的中學,從鄉僻地方來的郭沫若自然是歡天喜地了。

憧憬了多年的成都,憧憬了多年的成都學校,終於如願以償了。然而結果怎麼樣呢?

可是,不到兩個星期,就使郭沫若大失所望了。用郭沫若的話來說就是:“成都和嘉定依然是‘魯衛之政’!”意思是成都和嘉定沒有什麼區別,一樣是一些不學無術的做官的教職員,一樣是一些不求上進的騙文憑的學生。當時中學畢業生相當於一個舉人,有中學畢業文憑,就可以買官、出洋。這裏的教師,還趕不上嘉定中學的水平。講國文的先生手舉《唐宋八大家文》熬來熬去,講經學的手拿《左傳事緯》照本宣科,講曆史的隻講曆代帝王的世係表和年號表,講理化、數學的教員連照本宣科的能力都沒有,甚至在淺顯的教科書上斷句都不會。在這裏的所謂求學,隻能是混文憑、熬資格。在成都頗有聲望的中學校是這樣的情形,其他的中學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說到當時成都學界的空氣,那便是在一種絕望的狀態之下。成都除分設中學、成都府中學、華陽縣中學等官立中學之外,還有不少的私立中學校。官立中學已經是人情的世界了,私立中學就更不用說了。“學堂大門開,有錢就請進來”,賣文憑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這使郭沫若的憧憬變成了失望、焦躁和煩惱。他“痛恨中國為什麼這樣不長進,中國的所謂教育家,為什麼要欺騙國家,誤人子弟”!在絕望之中,郭沫若又與酒打起交道來了,常常和一些酒友相約,遊山玩水,飲酒賦詩。東門外和南門外的名勝古跡,是他們的足跡常到之地。望江樓的清曠,武侯祠的肅穆,浣花溪的瀟灑,草堂寺的幽邃,永遠留在郭沫若美好的記憶中。在望江樓上,這些年輕人聚集在一起,乘著酒興慷慨悲歌。他們痛陳學界腐敗,咒罵清廷昏庸。他們既為國運日衰而傷感,又希望像嶽飛那樣去報效祖國。他們認為,腐朽的滿清政府,根本沒有改革的誠意,滿天下的人辦事又都不認真,要把中國弄好,非把朝廷推翻不可。

生活在全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省會城市,隨時可以受到革命情緒的感染,也到處可以看到舊勢力的掙紮。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使郭沫若很快接受了中國民主革命派的主張。他崇拜犧牲了的鄒容、徐錫麟、秋瑾、溫生材和黃花崗72烈士,也崇拜活著的革命黨人,深信隻有他們才能拯救中華。

1910年11月,天津掀起了一次國會請願,有三四千群眾向直隸總督請求代奏,要求清廷於明年開設國會。這一運動不久就影響到成都。成都高等學堂通函各校選舉代表,響應天津請願運動,要求四川總督也要代奏四川學界這一強烈要求,並決定成都各校一律罷課,不達目的不複課。在這次學潮中,郭沫若被推選為分設中學出席會議的代表之一。他先後幾次參加了成都國會請願風潮的代表大會,並帶領同學們開展請願活動。

在各校罷課請願的第三天,四川省提學使(教育部門領導)便嚴令各校,一律禁止學生罷課,如有不聽令者,要嚴懲各校的辦事人。分設中學的監督(相當於校長)執行這一命令十分起勁。在接到禁令的第二天清早8點多鍾,就把全校學生集合起來,讓學生們都進教室,可是學生們誰也不進教室。兩個監學勸誘了一陣,也沒有學生聽。在這種情況下,監督郝靜階隻好親自上陣了。郝靜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學生們仍然不進教室。郝靜階看了看不動的學生們,突然聲色俱厲地對郭沫若說:“郭生!你可以叫他們進課堂上課!”郭沫若不動聲色地回答:“連監督都叫不動的,我怎麼有那麼大的魄力呢?”監督瞪了他一眼,索性下了一道命令:“那麼,你叫不動,你就先上課堂做一個榜樣!”郭沫若旗幟鮮明地說:“大家都為愛國運動甘願犧牲自己的學業,我不能做破壞運動的罪魁!”監督氣得臉都變紫了,胡子也直翹,當即宣布斥退郭沫若。

看到郭沫若被斥退,許多同學都掉了淚。而郭沫若卻沒有為此掉一滴淚,他認為這並不是他自己的恥辱。這是郭沫若第一次參加政治性的鬥爭,這次鬥爭表現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貴品質。

郭沫若被學校斥退不久,他的大哥從北京回到了成都,再次把郭沫若送進了成都高等學堂的分設中學。

1911年夏,郭沫若參加了轟轟烈烈的四川保路愛國運動。郭沫若在保路同誌會成立大會上看到眾人那種慷慨激昂的保路愛國運動,深受感染。

這時,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一件振奮人心的大事——辛亥革命。當辛亥革命的消息傳到成都時,郭沫若和他的同學們都興奮極了,推翻滿清政府,結束了幾千年的帝製,建立了共和國,這一偉大的曆史事件,使郭沫若欣喜若狂。他不僅帶頭剪去了頭上的辮子,而且還拿著剪子強迫一些怕事的學生和教員也剪去了辮子。他振臂高呼:“萬歲!革命成功萬歲!”他認為:“隻消大家把頭上的毛辮子一剪,從此以後,中國就可以一躍而成為世界上天字第一號的強國了。”這時期,郭沫若寫了許多舊體詩和對聯,表達了對革命的讚頌之情。比如《詠牡丹》:

絕代豪華富貴身,豔色嬌姿自可人。

花國於今非帝製,花王名號應圖新。

廢除了帝製,還要追求民主共和,實現富國強兵的願望。

革命的年,喜慶的年,許多人家貼的春聯在平時用慣了的“鶯啼燕語”之外,又增添了新的內容。郭沫若年底回家,應鄉親們之請,編寫了二三十副長聯,他最得意的兩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