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解放的宣言書
《馬蹄》這篇,到這裏就講完了,大家回味一下,莊子在這一篇中,給我們傳達了什麼樣的信息呢?無須懷疑,莊子在這一篇文章中,明確地對“禮樂仁義”作了辛辣的批判和譏諷,認為這是對人性的扭曲和傷害,可以說是當時人性解放的宣言書。在魏晉鼎移之時,部分擁護曹魏的玄學家和“名士”,就是借用莊子在這裏所表達的精神,與司馬氏抗爭,如嵇康一類的。但莊子精神本身並沒有那麼多政治性的東西,他隻是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性和自然性的矛盾,站在維護自然性的立場上而已。
莊子在《馬蹄》這篇文章中,以及在《駢拇》《在宥》《刻意》《山木》等多篇文章中都表明了這樣的立場,這對我們今天有什麼樣的啟迪呢?如今是重商重利的時代,人們早已失去了對“崇高”這一價值觀的追求,失去了追尋人性自由和獨立的感覺,紛紛沉醉於名聞利養的羈絆和奴役中,這豈是莊子願意看到的境象?
再說現在對幼兒、少兒的教育。嬰幼兒天性原本是純自然的,通過家庭和學校進行這樣那樣的教育,有“優秀的”,也有被淘汰的;有積極主動接受現代化的教育改造,也有抗拒的,與“教育”不合作的。與“教育”不合作的,肯定就是劣等生,是不正常的學生,是問題少年。為什麼會出現“問題少年”?不外乎就是“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造成的,從而有“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這樣的後果。
搞公司的必然有對員工的管理,員工也是“野馬”,要想把員工“收拾”起來,讓大家都規規矩矩,也有“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這些過程。作為朝廷,麵對下麵的老百姓,當然是會用“仁義禮樂”來“教化。”老百姓原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但是要納皇糧,服勞役,要老百姓為國家賣命、出力,也是要“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啊!這個要引起我們的思考。講天人合一,就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平衡與和諧。所以不論是搞教育的、搞管理的還是搞政治的,都應留意自然性與社會性的平衡與和諧,麵對這些,怎樣才能達到一個“中”?達到自然性和社會性並行無礙、共存共榮的狀態?
大家可以讀一讀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這篇文章以“種樹”喻育人,並直接對當時的政治思想與管理方式提出批評和建議,其主旨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人的自然性,可以說與莊子的精神遙相呼應。然後,可以再讀一讀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可以說是清代“文字獄”後,對人性桎梏的一篇控訴檄文,其激烈度與莊子的《馬蹄》如出一轍,也是對人性和思想解放所發出的強烈呐喊。結合這兩篇文章看後,就更能明白莊子《馬蹄》篇的深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