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莊子心中的至德之世(3 / 3)

怎樣使我們的人性、人心“素樸”一點?學道家哲學的,都講返本歸璞。為什麼要返本歸璞?就是要恢複我們的自然性,減少不必要的社會性,更要減少有損我們生命健康和命運祥和的那些社會性。社會性並不是全部都不好,既然人進入了社會,肯定有合理的地方,但社會性也是一陰一陽的,有光明麵,也有陰暗麵。要把社會性帶來的陰暗麵剔除幹淨是空談,但要盡量去減少它,至少在自己的身心上去減少它。

中國發展幾千年了,曆朝曆代都有光明的一麵和陰暗的一麵。包括現在的改革,十八大以來,中央搞了一係列的政策,也是在向陰暗麵宣戰,把陰暗麵一一揭發出來,把破壞國家安定、破壞社會健康的這些不健康的因素都掃出局,使我們的社會健康、“素樸”一些。“素樸”真好!一個人“素樸”一點走到哪裏都不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如果一個人不“素樸”了,眼神裏充滿了索取的欲望,跟賊一樣,別人就感覺不安全了。

“素樸而民性得矣”,“民”有常性、常德,這個常德、常性必須要根植在“素樸”上。我們可以時常反省一下,我們的心、性是不是“素”?是不是“樸”?佛教講破除貪嗔癡,講轉煩惱成菩提,為什麼要這樣講?就是要洗去我們的貪嗔癡,洗去煩惱,歸於“素樸。”道家講“素樸”,佛教裏講真如,在這裏我們也可以把佛法的道理結合起來看。

現在的社會處於惶惑不安的狀態,下層的、打工的、老板們、公務員們,都有些惶惑和不安。原因在哪裏呢?原因在於整個社會失去了“素樸”,有太多的利欲和是非。現在的法令法規可以說是鋪天蓋地,以前說天網恢恢,現在城市裏早就是“天網”恢恢了,高速公路上也是“天網”恢恢。

這裏莊子話鋒一轉,“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什麼叫“蹩躠為仁”?“蹩躠”就是用力鼓勁,是為了宣傳,不遺餘力地敲鑼打鼓,很賣力地搞宣傳、運作、包裝。“踶跂”就是把腳尖踮起來,像穿了高跟鞋一樣,胸部挺得直直的,好像是仁義的表率。“踶跂”就是矜持於義,我這個人大仁大義啊,你們都不仁不義;我好了得,你們則不行,都得向我學習。這樣一搞,你在那裏鼓吹仁義,那就“天下始疑矣。”

既是在宣揚仁義,那麼肯定有人不仁不義,那麼誰是不仁不義的呢?是不是要把不仁不義的人揪出來示眾?大家都要向仁義的人看齊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呀。向榜樣學習,向大仁大義的人學習,向聖人、賢人學習。在學校裏,大家都要向優秀的學生學習;在機關裏,大家都要向優秀的幹部學習;在公司裏,大家都要向優秀的員工學習呀。

但是有一個道理是很明顯的,人可不可能都得一百分?可不可能都成聖人?當然是不可能的。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聖人、君子和小人,永遠有天堂、地獄,永遠有先進的、落後的。先進的永遠是少數,落後的永遠是多數。在學校裏,得滿分的有幾位?不得滿分的是大多數。要想讓這些不得滿分的人都去得滿分,肯定要弄死人的。如今小孩子跳樓的、自殘的都有,為什麼呢?他受不了呀。如果沒有這種差別性,沒有提倡一百分,少一些對優秀學生的獎勵,少一些對落後學生的批評,那麼大家心就是平和的,就沒有那麼多、那麼重的是非分別了。

所以我們在提倡一個事的時候,就要看到有人得利,就會有人失利;有的人會走入順境,有的人會走入逆境。就是因為有這些是非,就會把人心搞亂。人心搞亂以後,畢竟得獎的少,大多數的人隻有懊惱的份。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都是金字塔的結構,不可能把老百姓全變成孔夫子,也不可能把出家比丘全變成釋迦牟尼。“而天下始疑矣”,這個就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