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 藕 無 絲(1 / 1)

安徽合肥,古稱廬州,是一代名相包拯的故裏。因此,去合肥不能不遊包公祠。

其實包公祠內並無奇特之處,它與絕大多數祠堂一樣,無非是有包公塑像、事跡陳列、宗族介紹以及後人的碑記匾額等等。它的奇特之處你隻有在祠外才能發現和體味。

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祠堂的大門都是座北朝南,可是包氏宗祠卻反其道而建之,打破傳統,座南朝北。這不能不說是它的一個奇特之處。祠門為何麵北?我問身邊的導遊。導遊笑而答曰:“為表忠心呀!包拯剛直不阿,執法如山,必然得罪了一些奸臣,奸臣便到皇上那裏誣告包拯圖謀不軌,為表白忠心,包拯才將祠門北開,以示子子孫孫永不麵南。”我明白了:一個人和一個祠是緊密相聯的,包拯之所以成為包拯,是因了他的一腔正氣、兩袖清風和忠正無私,包祠之所以是包祠,就必然反映包拯的特點和個性。如此說來,包祠座南朝北的建築,即是包大人身體力行的“行為藝術”呢!

接下來,我就要說到包公祠外另一個奇特之處了。舉凡祠堂,或建於山前,或建於屋後,而包公祠則建於河畔。那條河流被後人稱之為包河。河畔,綠樹掩映,風景秀麗;河裏,鯽魚暢遊,蓮藕遍布。這裏的魚、藕與別處的魚藕是不一樣的。鯽魚,是烏黑的脊梁蓋,象征包拯鐵麵;而藕呢?是沒有絲的。由此,當地的老百姓便盛傳著一條歇後語,包河蓮藕——無絲(私)。

這條歇後語和無絲的藕當然與包拯有關。據說,包公因為破了“狸貓換太子”那宗大案,幫宋仁宗找到了親生母親,宋仁宗決定把半個廬州城封賞給包拯。包堅辭不受說:“我做官,為的是國家和黎民百姓,不是為請賞;我家後代當自食其力,臣不願給他們留下什麼遺產!”宋仁宗就把包家門前的一段人工河賞賜給了包拯。其實河是公共的,賞賜隻是一種形式而已。就這也招來了奸佞小人的議論。包拯為杜絕小人的議論,不僅將河流開放,任百姓捕魚采藕,而且還寫了一個紙條貼在河邊,上書:河藕能吃不能賣,賣藕隻能作藥吃。留言後人記分明:包拯鐵麵藕無絲(私)!果真,自那以後,包河的藕如果隻吃不賣,則香甜可口;如果作價來賣,就清淡無味,隻能作藥引子用了。

為了證實包河藕無絲,我走到一個賣藕的攤販前,掰開了一截剛采上來的新藕,真的無絲。那天,我站在包河前,獨對滿河蓮藕,癡癡地想:這世上的蓮藕,原本都是有絲的,藕斷絲連便是它的證明。為什麼獨獨包河的藕無絲呢?是因為土壤、氣候、環境、水質的關係嗎?也許是,但更重要的是這裏出了一個包公呀!假如華夏大地,州州縣縣,村村鎮鎮都有包公的存在,那黎民百姓豈不是都會吃上香甜可口的無絲(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