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西宮巡禮(1 / 2)

幾天沒有得到充分的安眠,此刻在中原文化館的客室裏,稀白的晨光從簾櫳裏探進頭來,中原初夏的侵曉是很寒涼的,我和可染都被寒氣凍醒了,眼開眼來,身體軟綿綿的動彈不得,好像喝了蒙汗藥酒似的。

勉強掙紮起來,加了一重毯子,又懶迷迷的睡下了。

“白馬寺,古老的佛像!

龍門!巍峨的石刻,關公墓的古柏,月光溟濛中泛照著的洛河的波光!

交織成一幅錯雜的畫,投入夢境裏來。”

當陽光照得滿院通明的時候,我們從一片剝啄聲中醒來啦!

“哪一個?”我們懶懶的問。

“我一個!”這是增善的聲音。

“這麼早就起啦!”可染說。他一麵出來開了門。

“還早啦!你看太陽已經照得通明的了,快有九點多了吧!”增善說。

於是我們才穿衣起床,兩眼畏縮得睜不開來。

“吃過早點,玩兒去。”增善說。他昨天沒有去龍門,因此今天的情趣特別好。

“上哪兒去啊?”我問。

“到西宮!”增善簡潔的回答。

吃過早點以後,快近十點鍾了,我們這一簇共計四人,走出周公廟,朝西向西宮進發。

西宮是洛陽城西的一個大市集,那裏有寬闊的洋場大道,兩旁夾著青翠可愛的林木,有巍峨的大樓,四周圍著美麗鮮妍的花草。在曆史上,西宮是三國時魏國的都城所在地,那裏有秀偉的翠微宮,美麗的芳林園。到晉朝,石崇曾築過文學史上很有名的金穀園,藏著他的愛妾綠珠,後來因為石崇被害,綠珠便從清涼台上跳下來,墮樓而死。到隋煬帝大業初年間,曾大興土木,築成一座二百裏周圍的大園,在唐時,稱作紫苑。民國以後,洪憲皇帝袁世凱開始大規模的興築西宮,辟道路,建大廈,成了中原唯一的大場所。後來吳佩孚駐紮在洛陽時,又大加修葺和擴充,點綴得好像一座大花園。最近,在國民政府遷都洛陽的時候,又做了政府的政務區域。

西去是一條低窪的大道,中央豎立著一座古式牌坊,一麵題著“背邙麵洛”,一麵題著“八省通衢”,這條路大概在以前是到各省去的要道。路上的行人很多,有的是往西宮去,有的從西宮來,熙來攘往,好像山陰道上,很是熱鬧。

在道旁,我們發現了一列穴居人家,大家久想到這種神秘的住戶家裏去觀光一趟,可是沒有機會,這一次,我們蜂擁到朝北的一家土穴門前去,有一個老兒,正在做飯,鍋底下熏著濃煙,煮著一鍋子綠豆麵條,他正在閑散的抽著黃煙。

“裏邊兒歇吧!”老兒說。中原一帶是一個禮儀之鄉,淳樸的風氣,到處顯示著,無論什麼時候,他們總是抱著可親的熱忱來對待人家的,尤其是對於一個陌生的旅客,他們是格外客氣。

“好,我們隨便看看。”我們回答。我們的目的是想探求一下這神秘之穴的內容有些什麼。

老兒站起來,讓我們在前麵走,進口處是一重極矮的門,用薄薄的板釘成的,好像一件補綴的外衣,低了頭進得門口,裏麵是低窪的一片土地,黑漆漆的一個洞,霎時間看不到一樣東西,如同走進了一間“暗房”裏去。

定了一會神,從門口照進的光亮中,才能看出洞屋內的一切。洞的構造很有趣,從進門處向後去,是一個泥土的平頂,漸漸的變成半圓的穹窿,鑿成後麵的壁在一個渾然一體的洞裏,門口陳設了幾張破桌椅,正中靠後牆是一張臥床,也是用泥土堆成的。土床上散亂的放著一條被,一張席,幾件衣服。左麵伸出去有個小穹窿,裏麵堆著些柴草和雜用家夥,客堂、臥室、儲藏室,三位一體地構成了這樣神秘的一個洞。

洞屋裏很涼快,雖然沒有風,也覺得很爽朗,不過就是陰暗一點。我們站了一會,然後走出洞門,老兒送我們出來。

“這屋子怪好!”可染說。

“怪好!先生你說得好罷了。沒有錢蓋屋子,隻得住在洞屋裏啦!”老兒說。

“你們這一溜有幾戶住家?”可染問。

“二十來戶,不算多,那邊北邙山上才多呢,有幾處一個村莊幾百戶人家全在洞屋裏住,那兒還辦了學堂,教室就安在洞裏。”老兒說。

“那才有趣啊!”我們想。假如坐了飛機在天上過,俯首看看這些土穴的居民,那簡直和螻蟻的生活沒有什麼分別了。

“吃吧!”老兒說。他一麵掀蓋看那煮熟的麵條兒,一麵招呼我們。大家含笑的申了謝意,那老兒便盛了一碗,自己吃了。

在中原及黃河兩岸一帶的人民,他們一天隻吃兩餐,上午十時吃一餐,下午四時吃一餐;食料是很簡單的,普通是把麵粉在瓦鍋上烙成一張張的饃餅(好像一張粗糙的皮紙)。吃飯時,把饃餅疊成一卷子,夾些鹹菜大蔥辣椒,一麵走路一麵嚼著吃。稍為講究一點時,便吃麵條,或吃麵糊稀飯和饃饃。他們這種刻苦簡單的生活,較諸江南各地一天連點心要吃上三四餐,每餐要擺上滿桌的菜才能下飯,相去未免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