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的巴比侖(1 / 1)

中國的巴比侖

巴比侖是四千年前歐洲的一個古城,洛陽是三千年前中原的文化中心;一個挾著幼發拉的河的奔流,建樹了古代歐洲的偉大史跡,一個挹著黃河洛水的精靈,開創了古代中華的文物紀元。這曆史上的兩個古城,在前後一千年間對立在東西兩半球,各有一段光輝的曆史。

時輪一轉三四千年,巴比侖城已淪入百尺深土以下,隻剩得些破碑斷柱,還記憶著昔日的繁榮。洛陽城也已被近代的文明所擯斥,孤冷冷的撇在中原,無人過問!

所以,我們可說:洛陽是中國的巴比侖城,它們是同樣的在曆史上受過人們的頌揚而後來才冷落荒蕪了的。

現在,我們開始來談談這中國的巴比侖——洛陽城:

在河南省西境,隴海路平行著黃河西進,穿過黃河大三角洲的一片平壤,便能看見古老的洛陽城,蹲在洛水之濱,因為它位在洛水北岸,所以便享有了“洛陽”的名稱。

距今四千多年前,商湯王在洛水北岸上築起了兩座城市,一個叫“郟”,一個叫“鄏”,這便是古洛陽的前身。這古城又經過了六百多年,幾曆兵戎征戰,到了周成王十四年,宰相周公旦大修洛陽城,一時便成了古時諸侯聚會的政治中心。那時周天子的京城是設在古長安,從周武王到周幽王又經過了三百多年,諸侯互相並吞,中原烽火連天,西方的犬戎大舉進犯,占領了長安,周幽王也在亂火裏燒死了。在這樣國運係於一線的時候,平王便奉著先帝的神主文物,舍棄了古長安,東遷到洛陽。這事情離現在已二千七百餘年,洛陽城便被曆史家尊為古代文物發軔的古都。

從此以後,洛陽便變成了古代政治軍事必爭之地,它左右擁衛了成皋、函穀二關,前後環抱了伊、洛、瀍、澗諸水,南臨嵩山,後顧大河,有這樣一個穩定的形勢,便使後世的帝王們,常常想在洛陽城闕建造他的帝都,從東周以下的八百四十餘年間——東漢、曹魏、西晉、後魏、後唐——的許多帝王,都在洛陽城建了帝業,這可說是洛陽全盛的一頁。

自從唐宋以後,中原的文化自黃河流域繁衍到長江和海濱一帶,漸漸地洛陽便被一班帝王們忘記了。他們不再在洛陽築起皇城,而把他們的金鑾殿安到北京或南京去,於是洛陽的繁華大衰,當日的光榮大都被後來的帝王帶到他們的新京裏去了。

這樣,悠悠的歲月流逝過去,洛陽城裏大半的文物都埋入了百尺以下的泥土裏去,那些昔日偉大的建築,漸漸地和著風風雨雨同歸物化,即使有留存著的,也隻是些破壞不堪的骸骨。居民們也漸漸地離散;而尤其是連年的征戰,兵燹的流毒把它形成更不堪的殘廢。

——洛陽已成了一個荒蕪的廢園,死去的城市,沒有人再去理會它了。除了少數四萬個土民,還依戀著他們的田園,照樣執著犁耙在田間為自己工作而外。

再過了一千年。在民國二十一年的一月二十八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在上海天通庵路發出第一聲槍響,接著忠勇的十九路軍便開始了浴血的抗日鬥爭。當淞滬一帶兩軍酣戰的當兒,也正是中央政治舞台上的要人們最忙的時候。

記得那時,我正在南京勵誌社做事,天天看見在辦事室的樓頂上,許多政治領袖成天成晚的集會,討論怎樣應付這個嚴重的局麵。二十九日,半夜裏忽然傳出一個消息,說國民政府要遷都到洛陽去了,實行對日長期抵抗。過了一天的清早,接著看到了許多政治領袖發的皇皇電告,滿紙上宣揚著“枕戈待旦”“長期抵抗”的意旨,那時,首都各政務機關,都派了人到洛陽去找房子,勵誌社也立刻派了三個人前去。在這樣緊張的空氣之下,全國各報上用特號字登載了遷都洛陽的文電和啟事。真大有西周末年,犬戎進迫到長安,平王扶著遺主東遷之概。再過些時候,南京各機關大門口,都已換了招牌,在原來的名稱下麵添上了“駐京辦事處”幾個字,這是表明首都的確搬走了,搬到一千多年來無人過問的洛陽去了。

於是,洛陽道上便充滿了要人們的專車,洛陽城裏也頓時呈現著活氣,生活程度也驟然增加了好幾倍,洛陽又從荒涼中熱鬧起來。

政府遷都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洛陽舉行了一個國難會議。聚集了全國的英才,共商國是。會議的結果,決議了許多案件,政府表示“長期抵抗”,民眾表示“願為後盾”;在一片悲壯的呼聲中,國難會議閉幕了。接著便是上海我軍退守,政府和日本訂立停戰條約,在雙方代表舉起香檳酒共祝和平以後,日本便把上海的軍隊撤退,又調到東三省去攻打義勇軍了。

於是,江南一帶充滿了和平景象,不再見旭日徽的飛機在空中翱翔,人心大定。政治領袖們忘懷不掉冷擱在洛陽的首都,於是在同年十二月一日,便重新搬回南京。同時便把洛陽定為行都。

洛陽總算熱鬧了十個月,又漸漸地冷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