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避“重”就“輕”。中央要求“三講”教育要講實效,要理論聯係實際,要分析和解決本單位、本地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要觸及個人的靈魂深處。然而,在“三講”教育過程中,有的人變得格外小心翼翼,怕字當頭,怕在“三講”中暴露單位和個人的問題而影響到形象和聲譽,因此難免表現出對“三講”不熱心不積極,熱衷於轟轟烈烈,搞假大空的東西,忙於開會,做文字遊戲,即使在需要查擺問題時也是采取避“重”就“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觸及到個人武斷造成決策失誤的問題歸咎於集體負責的範疇,觸及到用人失當的問題時強調客觀形勢導致人的變化無常,觸及到個人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輕描淡寫,含糊其詞,將信仰的淡泊說成是思想認識上的偏差等。諸如此類,黨性黨風存在的突出問題遭到淡化,則難於從根本上加以糾正,最終積少成多,積小成大,有害自己,更加害黨的事業。因此作為黨員領導幹部,應該對人民、對革命事業高度負責,對自己的人格、黨性高度愛護,做到光明磊落,胸懷坦蕩,知錯即改。諱疾忌醫,無異於放縱自己,逃避責任,最終將陷入泥潭。事實上敷衍了事,蒙混過關的心存僥幸,最終則難於過關。
五曰避“人”就“己”。在“三講”教育中,切實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銳利武器,摒棄好人主義,不當“好好先生”,用整風精神有針對性解決黨內和領導幹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於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促進改革、發展、穩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三講”教育又是一次團結———批評———團結公式解決自身存在問題的有益嚐試,是一次恢複和發揚批評和自我批評光榮傳統的實際行動。但是多年來,好人主義的遺風猶存,有些領導幹部習慣於相互批評不足,自我批評有餘,不同程度存在著“人情大於黨性,關係重於原則”
的傾向,以致“對上捧著點,對下哄著點,同級包著點”
的不良風氣的出現,還有“得罪上級怕打擊報複,得罪同級怕影響團結,得罪下級怕影響選票”,因此在不關係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人和事方麵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的態度。
避“人”就“己”,自然用不好批評和自我批評這一銳利武器,也達不到“三講”教育的目的。防止這種傾向,領導幹部尤其一把手要帶頭交心、交底,不講套話講實話,不拿水貨拿幹貨,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要善於抓住突出問題,就具體事件、事例進行深入剖析,吸取經驗教訓,探索改正錯誤的具體辦法和有效途徑。
總之能不能開展認真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敢不敢與錯誤言行堅決鬥爭,是對每一個領導幹部黨性的直接檢驗,是講不講政治的重要表現,也是搞好這次“三講”
教育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