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也可以說是指導我們實現中國現代化的一個新綱領。深刻理解和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是我國各族人民和各行各業人士的重要任務,更是廣大青年的重要任務。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重任的承擔者,大學生要牢記責任與使命,自覺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事業結合起來,全麵提高自身素質,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堅持在“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提高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自覺抵製不良思想的侵蝕,培養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崇高的愛國情懷,將來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大學生隻有具備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有可能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和為人民服務思想,正確處理個人前途與國家發展的關係,從而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視馬克思主義教育,是用實踐回答我們要“成為什麼人”這一根本問題,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總體來看,大學生主要任務是提高思想修養、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及文化素質。大學生要承擔曆史重任,就要在充分認識到責任的同時,全麵提高自己的素質,切實加強理論修養,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做一個合格的建設者與創造者。“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為大學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學好這個理論是大學生堅定信念,提高理論水平的重要基礎。隻有在“科學發展觀”理論的指引下,大學生才能真正把握時代脈搏,不負祖國和人民的重托,才能堅忍不拔,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當前,首先要認真研讀胡錦濤“十七大”報告和十七大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科學內涵和十七大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理解,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理論水平,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合格的大學生。提高思想修養,就要正確理解個人理想與全國人民共同理想的關係。隻有個人的理想融入到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個人的奮鬥融入到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奮鬥之中才能實現自我的價值。隻有在思想上充分認識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正確成為廣大人民利益的代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今時代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靠的是科學技術,而科技的競爭關鍵又在於人才。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人才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隨著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飛躍,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當代大學生在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日益重要了。大學生在科技進步中具有創新精神強、創新潛力大的特點,正是這一無可比擬的優勢才決定了在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的大學生才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青年大學生麵臨著更大的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明確自己在為祖國建設建功立業的過程中應該發揮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隻有掌握了先進科學技術和創新知識,才能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學好科學知識是一個基礎,更重要的在於人的創造力,一個沒有創造力的民族是無法適應現代世界的要求的。因此,我們大學生還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創造能力,這才是參與新世紀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永恒主題。而社會實踐是提高創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大學生可以通過假期社會實踐來了解社會,來體會專業知識的作用,還可以通過課題設計來靈活運用專業知識以及通過創新實驗去做一些創造性的探索。同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特別是科技學術類社團的作用,緊緊圍繞專業學習,廣泛開展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可以在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理論聯係實際的能力,從而實現自身全麵的發展。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的,並不僅僅是靠雄厚的科技和物質實力,還要有精神文明的建設。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的和諧文化。所謂和諧文化,基本的含義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它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係、行為規範、文化產品、社會風尚、製度體製等多種存在方式。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麵的需要,也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努力建設和諧世界的需要。它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大學生既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者,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創造者、傳遞者和體現者,尤其是和諧文化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我們在文化的前進過程中起著一種開風氣之先的作用。我們更要十分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發揚和繼承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和諧思想觀念,努力用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時尚,努力在與世界各民族的交往和交流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創造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與時俱進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學生隻有用社會主義文化來促進自己和諧成長,才能成為先進文化的弘揚者。
今日中國的未來仍然要靠青年去創造,青年學生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青年知識分子,我們理應積極回應時代熱點,以青春和熱情關注祖國未來和民族命運。
大學生肩負著曆史的重任和人民的囑托,有責任去為了祖國和人民而努力學習與奮鬥。21世紀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努力學習,積極工作,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貢獻
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是符合辯證法的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闡述的重要理論。進入21世紀,世界政治、經濟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適應時代的不斷變化,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並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十七大還對黨的基本路線進行了必要的修改,把其中的奮鬥目標改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鬥”。這是我黨領導人為適應新的國際國內環境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表明了我國第四代領導人執政能力的成熟和他們為把我國建設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而不斷進行努力探索,為我們指明了現階段全國人民的奮鬥目標。
而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指明了未來的奮鬥目標——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但是理想社會的實現要經過艱苦奮鬥的道路。萬丈高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必須從現在做起,把共產主義理想和現實的鬥爭任務結合起來。
共產黨人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製度。但是,它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複雜的、曲折的奮鬥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隻能分階段、有步驟地去完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在同一思想指導下的、同一社會形態的兩個發展階段。現在我國雖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它卻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共產主義理想過程中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也就是說,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共產主義,而當前的奮鬥目標——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共產主義目標在現階段的具體體現。作為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共產黨員或者有誌於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入黨積極分子,既要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目標,又要立足於現實。正如鄧小平說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現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於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無論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為共產主義準備物質基礎,還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體係,都必須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和堅持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這樣既可以幫助我們牢固地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可以幫助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