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與“熊娃”一步之遙
“媽媽小氣,一給1千,爸爸一給兩三萬,所以媽媽就沒有爸爸大氣”;“我的iPad沒了,我沒法活了”;“在我的家裏我就是個小皇帝,每天都有人照顧我”;“我在北京坐勞斯萊斯,這兒我哪能受這苦啊”……說出這些話的球球,自己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
球球是王豔和地產商王誌才之子,今年8歲,身兼“星二代”和“富二代”雙重身份。他同父異母的哥哥是號稱“京城四少”之一的王爍,著名事跡是和周迅短暫的戀愛以及與劉濤老公王珂當街撞車,被判緩刑4年後又在刑期內兩度傷人。這兩年,娛樂圈裏興起“萌娃”熱,去年下半年王豔開始帶著兒子參加訪談節目,那時球球曝出“我媽媽喜歡購物,但購物了之後她就是放那兒不用、不吃,整個浪費我爸的錢,我爸一天能賺十幾萬,但她天天浪費,最高是一半”這樣的驚人之語。而這一次,則是通過電影《寶貝對不起》體驗貴州鄉村生活。電影宣傳說是為了折射城市教育問題,可卻又放大球球的言行,將之封為“富二代中的段子手”、“兒童界中的郭德綱”,不禁令人心生懷疑:知道教育有問題,王豔早幹嘛去了?真有心解決問題,何必作秀到公開拍攝?僅憑一次拍攝,真的能改變球球長期以來扭曲的價值觀嗎?
影視節目有兩大法寶:孩子和動物,他們容易擊中觀眾心底最柔軟的部分,讓人放下戒備、猜疑之心。對國人來說,“孩子”這個法寶尤其有效,《爸爸去哪兒》這樣的親子節目幹脆讓其成為主角,童言無忌的孩子們催生出“萌娃”這個熱詞,就連以往唯恐被偷拍的明星也大大方方開始曬娃。我們警惕那些過於早熟的“小大人”,可對可愛的孩子卻沒有抵抗力,說錯做錯了什麼都願意原諒,卻忽略了“萌娃”到“熊娃”不過一步之遙。
頻繁上鏡,對“萌娃”來說是一種傷害:全社會溺愛泛濫,將導致其自我認知偏差,產生錯覺,以為一切都該得來容易;而對那些已有“熊娃”潛質的“星二代”、“富二代”來說,上鏡更是助推了其自我為中心的錯覺。“熊娃”的背後必有“熊父母”,從球球的案例來看,王豔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帶著兒子上節目拍電影,而是和兒子一起過回普通人的生活,雖然她和球球無論心理上還是生活習慣上可能都過不了這道坎。
如今的房祖名和張默,小時候在其父母眼中應該也是“萌娃”一枚吧?忙於“曬娃”來吸粉漲人氣的明星們,最好還是花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一起正常成長,星二代、富二代們“坑爹”的事兒還幹得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