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超越性的宗教追求和傳統重生貴生的人生態度導致了對純粹、質樸人生的渴望,在清淨去染和世事空幻的佛、道觀念影響下,特別是士人,多崇尚超塵出世和任自然,將宗教的精神歸屬化為通脫高蹈的氣度和淡泊隱逸的生活情趣,在唐傳奇中常可見到這樣的情緒表達。
一、唐傳奇多借世事空幻發出世之思
李公佐《南柯太守傳》以蟻穴比附人生,在“追想前事,感歎於懷”中悵惘人生空幻渺小,“雖稽神語怪,事涉非經,而竊位諸生,冀將為戒。後之君子,幸以南柯為偶然,無以名位驕於天壤間雲。”
沈既濟《枕中記》淵源於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焦湖柏枕》。《焦湖柏枕》在“愴然久之”中發世事空幻之感,《枕中記》在述夢中明“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於空幻感外將官場黑暗、有誌難申隱於泯除差別的中觀之下,排解多於超然。
《櫻桃青衣》,盧子感慨“人世榮華窮達,富貴貧賤,亦當然也,而今而後,不更求官達矣”。
以上記夢名篇,夢醒所悟正是以窒欲、守靜滌除世俗汙染,還歸本心。
二、唐傳奇多以山林隱逸言清淨之心
《郗鑒》:恝“少好清虛,慕道”,尋名山求道,遇道者孟期思,隨其至恒山修道,初行三十裏,大艱險,猶能踐履。又三十裏,即手捫藤葛,足履嵌岩。魂悚汗出,而僅能至。其所居也,則東向南向,盡崇山巨石,林木森翠。北麵差平,即諸陵嶺。西麵懸下,層溪千仞,而有良田,山人頗種植。其中有瓦屋六間,前後數架,在其北,諸先生居之。東廂有廚灶,飛泉簷間落地,以代汲井。其北戶內,西二間為一室,閉其門。東西間為二室,有先生六人居之。其室前廡下有數架書,三二千卷。穀千石,藥物至多。醇酒常有數石。恝既謁諸先生,先生告曰:“夫居山異於人間,亦大辛苦。須忍饑餒,食藥餌。能甘此,乃可居。子能之乎?”恝曰:“能。”於是留止。凡五日,孟先生曰:“今日盍謁老先生。”於是啟西室,室中有石堂,堂北開,直下臨眺川穀。而老先生據繩床,北麵而齋心焉。
道者居處險峻難至,處於人世而清淨出塵,修道於辟穀服藥之外更需虛淨齋心。
《王旻》,王旻為玄宗所召,久居京城,南嶽道者李遐周恐其戀世樂,勸王旻離京。後二人於高密牢山合煉。《張李二公》,李公以“思仕宦”而不得成仙。是皆以世樂為染。
《魏太山丹嶺釋僧照傳》:
釋僧照,未詳氏族,住泰山丹嶺寺。性虛放,喜追奇,每聞靈跡譎詭,無不登踐。承瀑布之下,多諸洞穴,仙聖攸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