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世事空幻的認識論(1 / 3)

佛教修行重在人的精神,追求靈魂的淨化與升華。道教修仙亦以修心為重,然以肉體生命的超越為其終極目標。佛、道雖神、身之關注點不同,但皆視世俗的存在是對人真純的背離,旨在使人解脫於世俗的煩惱和羈絆。

一、唐傳奇中的佛教空觀思想

般若學強調諸法空性,認為因緣所生法,本無自性,原不存在;既原不存在,所以現有的現象僅是虛幻無常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佛教般若學的傳入中國,始於支婁迦讖。支婁迦讖譯《佛說阿闍世王經》卷下雲:

諸法本無故,無有作;而能作者,悉本無。其本無者,亦非是,亦不非是;故本無無有異。已信無有異者,諸狐疑已索盡。其眼裏,亦無垢,亦無淨;眼之自然,是故本無;本無自然,故曰眼。耳、鼻、舌、身、意,亦無有垢,亦無不淨;其意者自然,是故本無;本無自然,故曰意。色亦本無,本無自然。色、痛癢(受)、思想(想)、生死(行)、識,亦無有垢,亦無有淨。識者自然本無,本無自然,故曰識。諸法一切無有垢,無有淨,諸法自然本無,本無自然,故曰諸法。

支婁迦讖借《老子》之“自然”說“本無”,但般若經中的“本無”與《老子》“無”的思想不盡相同。《老子·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以為萬物由“無”而來,“無”為萬物之始。這裏所談的“無”,並不是性空,而是萬物未生前的狀態;《老子》“無”的意義,有時與“道”相近;萬物由道而來,未生時之狀態為“無”,化生後則為“有”。支婁迦讖雖借“本無”之名,二者對“無”的概念,實有不同。支婁迦讖是用以說明現象界的虛幻不真,原本不存在,此為本無。所以支婁迦讖以“本無”倡萬物原無自性,本不存在;和老子以“無”為萬物之源,“無”生“有”實有極大差異。

《道行般若經》中強調了色、受、想、行、識五蘊為因緣所成,因為是緣起法,無獨立之自性、本性,本不存在。不僅五蘊如此,諸法如此,甚至佛、菩薩也是因緣所生法,原不存在: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色不當於中住,痛癢、思想、生死、識,不當於中住。……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色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不受。不受色者,為無色、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者為無識。般若波羅密不受,何以故不受?如影無所取,無所得故不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一切字法不受,是故三昧無有邊,無有正,諸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

以色、受、想、行、識五蘊為例,說明諸法空性。“色不當於中住”,說明色不住於色中,色無自性;其餘受(痛癢)、想(思想)、行(生死)、識四者,也是如此。

舍利弗謂須菩提:“菩薩何因曉般若波羅蜜?色離本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離本識,般若波羅蜜離本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言:“善哉須菩提!菩薩設使出是中,便自致薩芸若。”須菩提言:“如是,菩薩出是中,便自致薩芸若。何以故?薩芸若無所從出,無所從生;如是,菩薩疾近作佛。”

從性空的角度談論五蘊及諸法,甚至成佛之母的六波羅蜜,也都是無自性;色離本色,受、想、行、識離本識;是因緣所成法,不能獨立存在,沒有獨立自主的本性(本性,支讖譯文中用“本色”、“本識”為名)。

佛言:“菩薩摩訶薩心念如是:我當度不可計阿僧祇人,悉令般泥洹;如是悉般泥洹,是法無不般泥洹一人也。何以故?本無故。譬如幻師於曠大處化作二大城,作化人滿其中,悉斷化人頭,於須菩提意雲何?寧有所中傷死者無?”須菩提言:“無。”“菩薩摩訶薩,度不可計阿僧祇人,悉令般泥洹,無不般泥洹一人也。”

以菩薩度化無央數(阿僧祇),實不度一人,因一切皆是因緣所成,本空無;經中將這種空無,喻為幻師所造的化人,既是幻化所成,所以幻師斷盡所有幻化人之頭,便是無頭可斷,無人可殺;宇宙間萬有的現象,也是幻化所成,所以度盡眾生,卻無眾生可度,修證六度萬行,卻無佛可成。

佛言:“我故自問,若隨所報之。於須菩提意雲何?幻與色有異無?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有異無?”須菩提報佛言:“爾天中天!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佛言:“雲傾吐須菩提,所想等不,隨法從五陰字菩薩。”須菩提言:“如是。天中天!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幻”,指幻化、虛幻,其義與“空”相近;“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此段經文,即是談空與色受想行識五蘊的關係。色是因緣所生,本不存在,幻亦是虛假不存在,所以“幻”與“色”無異,兩者都不是真實存在,都無自性,都是本無,所以“色是幻,幻是色”。

如是法形,形亦無有本;設無有本,法亦無誰作,亦無有本,本無有本,當何從說?般若波羅蜜亦無有異處,亦無有本。……色無所生為非色,設爾非色為無色,亦無有生;從其中無所得,字為色,法中本無,無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視法思惟深入法,是時亦不入痛癢、思想、生死、識,何以故?識無所生,為非識故,亦不出識中,亦不入識中;法中了無所有。

“本無”是“無有本”,無有作者。色是緣起法,色中本無色性;受、想、行、識,皆本無自性,五蘊如此,諸法亦如此。

《道行般若經》卷五《照明品》:

其法本者,無疾無亂……知愛欲心之本無愛欲心;知瞋恚心之本無瞋恚心;知愚癡心之本無愚癡心之本無愚癡心。是者須菩提,令我得薩芸若者,般若波羅蜜。

以“本無”說明貪、瞋、癡三毒的無自性,本不存在。

怛薩阿竭(如來)知色之本無,如知色本無,痛癢、思想、生死、識亦爾。何謂知識?知識本無。何所是本無?是欲有所得者,是亦本無。怛薩阿竭亦本無,因慧如住。何謂所本無?世間亦是本無。何所是本無者?一切諸法亦本無。如諸法本無,須陀洹道亦本無,斯陀含道亦本無,阿那含道亦本無,阿羅漢道、辟支佛道亦本無,怛薩阿竭亦複本無。一本無無有異,無所不入,悉知一切,是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即是本無。怛薩阿竭因般若波羅蜜,自致成阿耨多羅三耶三佛,照明持世間,是為示現。怛薩阿竭因般若波羅蜜,悉知世間本無,無有異,如是須菩提,怛薩阿竭悉知本無,爾故號字為佛。

文中所闡釋的本無,以為“諸法本無”,甚至連一切果位,如阿羅漢、辟支佛、如來等,皆是本無;既是本無,而諸佛的成道過程、教化世間,乃是在“示現”。

《道行般若經》卷五《本無品》:

須菩提白佛言:“諸法隨次無所著,諸法無有想,如空;是經無所從生,諸法索無所得。”……諸天子問佛:“何謂怛薩阿竭(如來)教?如法無所從生,為隨怛薩阿竭教乎?”佛言:“如是!諸天子!諸法無所從生,為隨怛薩阿竭教。隨怛薩阿竭教,是為本無;本無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怛薩阿竭本無,諸法亦本無。諸法亦本無,怛薩阿竭來亦本無,無異本無。如是,須菩提!隨本無,是為怛薩阿竭本無。……怛薩阿竭本無無所罣礙,諸法本無無所罣礙;怛薩阿竭本無,諸法本無礙,一本無等無異本無,無有作者,一切皆本無,亦複無本無。如是怛薩阿竭本無不壞亦不腐,諸法不可得。……怛薩阿竭本無,無有過去、當來、今現在;諸法本無過去、當來、今現在。”

文中所說的“本無”,是“無所從生”、“索無所得”、“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甚至連“本無諸法亦本無”,無有“過去、當來、今現在”,即,一切諸法皆空,甚至連空亦是空(本無諸法亦本無)。

佛言:“阿惟越致菩薩,如逮得禪者不動搖;如羅漢、辟支佛地、佛地;是佛地如本無,終不動。佛說本無聞,不言非,空是中本無,入本無,是所本無如本無,亦不言非,如是入中;入中以聞是本無,以若轉於餘處,聞心終不疑。亦不言是,亦不言非,如是本無如,本無住,其所語不輕,所言不說他事,但說他正。他人所作不觀視,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薩。”

“阿惟越致”,是不退轉之意。

須菩提白佛言:“阿惟越致菩薩極從大功德起,常為菩薩說深法教入深。”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若乃內菩薩使入深;何等為深?空為深。無想無願,無識無所從生滅;泥洹是為限。”須菩提白佛言:“泥洹是限,非是諸法。”佛言:“諸法甚深,色、痛癢、思想、生死、識甚深。何等為色、痛癢、思想、生死、識甚深?如本無,色、痛癢、思想、生死、識本無,爾故甚深。”須菩提言:“雖及也,天中天。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妄消去,便為泥洹?”佛言:“甚深,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當思惟念,作是住學,如般若波羅蜜教。”

所謂甚深般若波羅蜜教,即是“空”,即是“本無”;能知諸法空無,即是知曉成佛之般若波羅蜜,即是行般若波羅蜜。

《道行般若經》卷八《貢高品》:

須菩提白佛言:“心譬如幻,何因當得佛?”佛語須菩提:“於須菩提意雲何?汝寧見幻不?”須菩提言:“不!化幻亦不見,幻心離,化幻離。幻心雖離,是見異法,當得佛道不?”須菩提白佛言:“不!見亦不離化幻;離幻心,亦不見當得佛,亦無法,亦無見,當說何等法耶?得不得乎?是法本無遠離,亦本無若得若不得;本無所生,亦無有作佛者,設無有法,亦不得作佛。”須菩提白佛言:“設爾般若波羅密離本無對法,離本亦無對,亦無證,亦無守,亦無行,亦無有法當有所得。何以故?離般若波羅蜜本無形故,本無遠離,何因當於般若波羅蜜中得佛?佛者離本無所有,何所本無所有當得佛者?”佛語須菩提:“如須菩提所言,離今般若波羅蜜無所有,離本薩芸若無所有。”……須菩提白佛言:“如是所說事,菩薩不為勤苦行,何以故?亦無有作證者,亦無般若波羅蜜中得證者,亦無有經法得作證者;菩薩聞是,不恐不怠不難,是為行般若波羅蜜;雖作是行,亦不見行,是為行般若波羅蜜;雖近佛,亦不見,是為行般若波羅蜜。”

幻化、本無、空,皆是同體之異名。正因為是幻化,本來所無,既是本不存在,則將無所去來,無見佛知佛之般若,亦無可證之佛;“本無所生,亦無有作”;無有經法可得,無有佛道可證,一切皆如幻化,如機關木人之運作,而皆無分別之心。

《道行般若經》卷八《強弱品》:

須菩提語諸天言:“雖不中道墮落取證,是不為勤苦難也;為十方不可計阿僧祇人被法鎧,度令得泥洹,是乃為勤苦之難;是人本無,本無索不可得也。……如佛所說,人無有本,曉知人本無所有,是為度人。菩薩聞是不恐不怖,是為行般若波羅蜜,離人本無人,離色本無色,離痛癢、思想、生死、識本無識,離諸經法本無諸經法,菩薩聞是不恐不懈,是為行般若波羅蜜。”佛語須菩提:“何因菩薩不恐不懈?”須菩提白佛言:“本無故不恐;本淨故不懈。何以故?索懈怠本無有所因,懈亦複無有。菩薩聞說是不懈、不恐、不怖,是則為行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