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保持皮膚清潔?

在我們的皮膚表麵積聚著由皮屑、汗液、皮脂和灰塵等物混合成的泥垢。泥垢積存多了,影響皮膚的正常生理功能,汗液和皮脂不易排出。各種微生物也容易生長繁殖。據統計,1平方厘米的肮髒皮膚上,細菌等微生物的數目可多達4萬個。這些微生物中有的對人體無害,而有的是病原微生物,能引起皮膚病和其他疾病。因而保持皮膚清潔就顯得至關重要。而保持皮膚清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常洗澡。

經常洗溫水澡能去除皮膚上的汙垢和油脂,保持皮膚清潔,促進細胞新陳代謝。洗澡還能使神經係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緊張,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抗病能力。

一般洗澡的水溫在25℃左右較為適宜,洗澡時間不宜過長,不要長時間在熱水中泡澡,這樣會使全身表皮血管擴張,心、腦血流量減少,發生缺氧。吃飽飯以後不能洗澡,饑餓時也不能洗澡。飽餐後洗澡,全身表皮血管被熱水刺激擴張,較多的血液流向體表,腦、腹腔血液供應相對減少,重者發生暈厥,輕者影響消化吸收。饑餓時洗澡則容易發生低血糖,造成虛脫和摔倒。洗澡次數要適當,夏季應每天洗澡一次,秋涼或冬天一周洗一到兩次。

體質較好者,可洗冷水浴,冷水浴可提高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增強新陳代謝過程,使呼吸加深,心跳快而有力,血流增速,血壓上升,腸胃蠕動加強等,有利於改善各器官的功能。長期從事冷水浴鍛煉,能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對治療神經衰弱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心、肺、肝、腎有病的人以及關節炎患者,不宜洗冷水浴。進行冷水浴鍛煉,應從夏季開始,循序漸進,水溫一般以8℃左右較為適宜,時間以15分鍾為限,出浴後立即用浴巾擦幹皮膚,直至微紅。

怎樣理解人體的營養?

同學們每天都要上學、參加體育鍛煉、做遊戲等等,同時,我們還在漸漸地長大。所以,我們每天都需要各種營養成分。而這些營養成分又從哪兒來呢?

我們每天所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來自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包括糖類、脂肪類、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六類。糖類和脂肪主要供給我們能量,其中約70%的能量是由糖提供的。吃這兩類食物使人能增添力氣並且維持我們的體溫。脂肪還能作為貯存的能量儲藏在我們的皮下,而使我們身體發胖,皮膚柔嫩。蛋白質主要供給身體生長和組織修複的材料,也可通過其它途徑而成為能源物質,不過意義不大。我們的皮肉、血液、頭發、指甲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所以必須有充足的蛋白質才能維持它們的生長,補充它們的消耗。無機鹽和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必需的物質。無機鹽中的鐵是血紅蛋白中的重要成分,是造血的重要原料。鈣是維持骨骼的硬度、增加肌肉收縮力度的重要物質。碘是甲狀腺激素合成的重要物質,成人缺碘易患甲狀腺腫,孕婦缺碘,導致胎兒甲狀腺發育不全,會生下呆小症的嬰兒。維生素既不構成組織的原料,也不是供應能量的物質,但卻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過程所必需的,缺少了它們,身體就會出現病症。

青春期是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時期,青春期營養充足,體內各方麵的潛力就能充分發揮,身體就能發育得更快,各種器官功能更完善。首先,吃飯要定時定量,一日三餐很重要。特別是早飯要吃飽,以便上午學習和工作有充沛的精力。晚上學習晚了,還可以適當加餐,但不要吃太多,以免影響睡眠。食物中應適當補充蛋白質,平時應多吃雞蛋、牛奶、瘦肉、豆製品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品。不要挑食,要合理搭配飲食,多吃蔬菜水果。海帶含碘豐富,每月應吃1~2次。不可暴飲暴食,也不可吃的過飽。

怎樣理解人的高矮?

在每個班級的同學中,雖然年齡基本相同,但個子高矮卻差別較大,這是怎麼回事呢?

人能夠長高,主要是受生長素作用的結果。生長素是對人體生長發育起關鍵作用的重要因素,是由人的腦垂體分泌的一種激素。腦垂體懸垂於腦的底麵,呈卵圓形,與豌豆一般大小。幼年時期如果生長素分泌不足,則導致生長發育遲緩,身材矮小,性器官發育不全,即所謂“侏儒症”。如果幼年時期生長素分泌過多,則會造成過度生長,四肢尤其突出,成“巨人症”。

生長素可以通過對其他物質代謝的調節發揮作用來控製身體的生長。其中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生長素與骨骼的生長有關。幼年時,長骨的骨骺與骨幹相連的部分有透明軟骨相隔。人類長骨之所以能在長軸方向得到生長,是由於長骨端部的軟骨板不斷發育的結果。生長素能夠對成長中的長骨的端部的軟骨組織發生間接作用,促使軟骨細胞增殖,從而使長骨增長,人就會長高。當人成年後,長骨端部的軟骨骨化成骨,這時生長素分泌再多,長骨已不能再生長,因而人不會長高,隻能促進短骨和內髒器官生長,以致出現手大、指粗、鼻高、下頜前突等現象,稱為“肢端肥大症”。

人的身材高矮首先受遺傳因素的影響。父母的高矮對孩子身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爸爸、媽媽是高個子,孩子的身高也就比較高;反之亦然。體育鍛煉對長個子也有影響,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比不愛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個子要高一些。此外,營養的好壞對身體的高矮也有影響。營養不足,身體發育尤其是骨骼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的供應就不足。

怎樣理解義務獻血?

我國法律規定年滿18歲的健康成年男子可以參加義務獻血。怎樣理解義務獻血呢?

正常人的血量約占體重的7%~8%,每千克體重約有70~80毫升血液。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約有4200~4800毫升的血液。但是,血量隨性別、體質和不同的居住環境而有差異。一般男性多於女性,身體強壯的,多於身體衰弱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冬天居住寒冷的地方或因大量出汗及嘔吐腹泄等大量失水後,血量常常會減少。但是,正常情況下,人的血量是相對恒定的,一般情況下增加和減少不會超過10%。人體在安靜情況下,血液總量中的絕大部分是在心血管中循環流動著的,這部分血量被稱為循環血量。還有一部分在肝、脾和皮下等處的血竇、毛細血管網和靜脈內,這部分血量叫貯備血量。這些貯存血液的部位,叫貯血庫。貯備血量隻占總血量的很小一部分。機體在劇烈運動、失血或其它緊急情況下,貯血庫中的血液就被釋放出來,以補充循環血量的不足,以適應機體各種活動的需要。

體內血量的相對穩定,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隻有當血量相對恒定才能使人體的血壓維持於正常水平,保證全身各器官的正常血液供應。如果一次失血超過全身血量的20%,就會損害組織細胞的正常功能。如果一次失血超過30%時,血壓大幅度下降,以致大腦、心髒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易引起昏厥、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血量過多,心髒負擔增加,甚至還會引起心力衰竭,也危及生命。但是,這絕不意味著血量不能減少。一次輸出血量占總血量的20%以下時,對人體健康影響不會很大。而我們每次獻血大約200~400毫升之間,隻占總量的5%~10%左右。實際上,人在獻血後,人體會立刻進行各種恢複工作,從組織中滲出大量的水分、無機鹽類及蛋白質來彌補血液的損失。一般水分和無機鹽類可以在1~2小時得到補充,蛋白質的濃度也可以1天左右得到恢複,而紅細胞數量的恢複就比較慢,要3~4星期才能恢複。因為紅細胞是紅骨髓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