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顏延之研究綜述(3 / 3)

(二)詩歌技巧研究

顏詩突出的表現技巧是用典。鍾嶸《詩品》說顏詩“喜用古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也指出:“詩以用事為博,始於顏光祿。”對這一特征論述較為詳細徹底的是諶東飆。他先後發表了《六朝審美風尚與顏詩用典》、《顏詩用典與詩的律化》、《論顏詩以用事為博》三篇文章討論了顏詩用典與時代風尚的關係、用典的特點、對律詩的貢獻等。《六朝審美風尚與顏詩用典》認為顏詩用典是當時“以用典富博為美”的時代風氣使然。《顏詩用典與詩的律化》一文將顏的用典與劉宋以前一般的用典方法作了比較,認為顏延之的用典方法“有利於製造對偶句”,“有利於近體詩短小體製的形成”,“有利於聲律說引進詩歌”。《論顏詩以用事為博》重點分析了顏詩用典的社會、曆史根源。這三篇文章既分析了顏詩用典的外部因素、內部因素,以及作家自身的因素,還分析了用典的特征,全麵而透徹,達到了很高的水準。顏詩的另一表現技巧是長於對偶,陳書錄《論顏延之對偶詩對初唐律詩的影響》一文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認為顏的對偶藝術,對齊梁,乃至對初唐律詩的定型化,都起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三)風格特征研究

由前麵分析的表現技巧來看,顏詩重雕琢錘煉,工於安排推敲。《南史》本傳載鮑照評顏詩:“若鋪錦列繡,亦雕繪滿眼。”鍾嶸《詩品》載惠休評顏詩:“如錯彩鏤金。”並認為這是在批評顏詩,這一觀點為後世所沿襲。諶東飆《鮑照和湯惠休何嚐貶顏》對此提出了異議,認為鮑照、惠休並未貶低顏詩,隻是舉出了與謝靈運“芙蓉出水”相對的一種風格而已。顏延之去世不久,對他的詩歌進行全麵論述的是鍾嶸的《詩品》,錢鋼《論鍾嶸〈詩品〉對顏延之詩歌的評價》結合顏的作品對鍾嶸的評語逐一進行了闡發,完全讚同了這些評價。鍾嶸指出顏詩具有“巧似”、“綺密”、“喜用古事”等特征,成為後人進行理論闡發的淵藪,如周田青《試論顏延之的文學創作》沈玉成《關於顏延之的生平和作品》陸立玉《論顏延之詩歌創作特色》都認為顏延之講究用典、對偶、辭藻、雕琢,雖是申發舊論,卻比鍾嶸的評價更加具體、更有說服力。由這些特征,李宗長《顏延之詩歌風格論》將顏延之的風格界定為藻麗、典密、清壯。並分析了顏詩風格形成的主客觀因素。李文對顏延之的創作作出了正麵積極的評價,廓清了對顏詩形式主義的批判。

(四)某一詩歌類型的研究

顏延之的應製詩影響最大,受到的批評也最多,實際上顏延之的應製詩並非完全出於個人的創作動機,而是受到了時代思潮的影響。吳懷東《顏延之詩歌與一段被忽略的詩潮》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認為顏延之的應製詩反映了東晉之後皇權再度伸張這一時代特征,劉宋統治者為了與門閥士族爭奪精神領袖的地位,推行儒學及其禮樂之治,又進一步提倡文學,在這種風氣之下出現了一大批應製詩,顏延之的創作正是這一思潮的反映與代表。吳文能從當時的政治現實與具體的文化措施中,梳理出對顏詩的影響,可謂別開生麵,揭示了一個為人所忽視的創作思潮。黃亞卓《論顏延之公晏詩的複與變》、黃水雲《論〈文選〉詠史詩類——顏延之〈五君吟〉》、日本學者高橋和巳《論顏延之的〈秋胡行〉——兼談中國的敘事詩》都是從縱向對比中揭示顏詩的特征,分析了顏詩對前代傳統的繼承與創新,對於確立顏延之的詩史地位大有助益。

@@四、成就與不足

顏延之研究的興盛雖隻有短短的二十來年,卻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顏延之的各個方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積累。尤其是生平、詩文的考辨方麵,能在史傳記載較為詳細及繆鉞先生的《顏延之年譜》基礎上,取得一定的成績已屬不易。詩歌方麵對於其最突出的用典特征的研究全麵而透徹,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綜觀現有的研究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如顏延之、謝靈運、鮑照號稱元嘉三大家,他們的詩歌有元嘉體之稱,那麼他們的共性在哪裏呢?有沒有差別呢?目前來看這方麵的研究還有待加強。顏延之的文、賦現存38篇,專門討論的文章卻隻有李宗長的《論顏延之的文與賦》一文,再就是鄧小軍及日本學者鬆罔榮誌兩篇分析《陶徵士誄》的文章,這種研究現狀顯然與其文、賦所取得的成就是不相稱的。可以說,顏延之的文研究還有著較大的開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