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十年鮑照研究綜述(3 / 3)

關於“俊逸”也有不同的見解。曾君一《鮑照研究》認為“俊逸就是直書即事而能留人,有真味動人”。李伯勳等人《讀“鮑照研究”》反對這種看法,認為“按其含義,也大抵是開朗直率、變化自如的意思”。其實二者所指都是說鮑照的語言表達自由縱恣。李批評的是曾沒解釋清楚,反而讓人愈加糊塗。朱思信《試論鮑照創作的藝術成就》認為“俊逸”包括“大量創作七言和五七雜言樂府,使詩歌節奏錯綜多變”、“樂府詩想象豐富、大膽,善用比興,在詩中往往造出新奇、生動的形象,使詩歌的思想變得鮮明深刻”、“樂府詩的語言既瑰麗又通俗”、“樂府詩的情調氣勢也多種多樣”四個方麵。胡大雷《以係統觀點論鮑照詩歌的“俊逸”藝術風格》認為“俊逸”作為一個整體包括五個層次“出人塵想的立意”、“豪邁深沉的氣勢”、“奇異萬狀的形象”、“暢胸開懷的情感”、“奔放流暢的語言”。和朱思信的看法大體一致,但他突破了僅限於樂府詩的論述,而將俊逸風格作為了鮑照所有詩歌的一個概括,未免過於寬泛。此外,胡大雷還分別撰文討論了鮑照“俊逸”藝術風格構成的主客觀因素,對於了解該風格提供了新穎的視角。王木森《鮑照詩風“俊逸”的涵義》綜合古今學者對“俊逸”風格的詮釋,作了逐一評陟。認為“俊”,“既指他詩歌寫物的清秀俊美,又指他筆力的峻峭奇拔”;“逸”,指的是“遒勁剛健的筆力、奔放豪壯的氣勢”。僅作了字麵意義的推演,顯得說服力不強。

一般認為鮑照繼承了漢魏樂府的創作精神,具體有哪些繼承與創新,卻往往語焉不詳。劉則鳴《上追漢魏不染時風——鮑照擬古樂府述論》在論述了鮑照對漢魏樂府的繼承之後,著重指出鮑照樂府的突出特點在於追求個性的張揚。朱思信《鮑照詩歌的繼承與創新》則從體裁形式、語言、表現方法、內容等幾個方麵,深入地論述了鮑照對前代文學的繼承與創新。柏俊才《鮑照對建安風骨的繼承與發展》突破了僅限於漢魏樂府的思維框架,從文人創作的角度來分析鮑照詩歌的淵源,當是一個重要的進展。毛慶《論鮑照詩歌對屈騷藝術的繼承與發展》、李鵬《屈原詩歌在鮑照詩風形成中的作用》分析了鮑照詩歌浪漫主義色彩的源泉,為認識鮑照作品提供了新的視角。

鮑照的詩歌在其生前身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丁福林《鮑照作品在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影響》首次分析了鮑照對蕭子顯、謝脁的影響,較有新意。討論較多的是鮑照對李白的影響,曹道衡1982年在日本發表《六朝文學與李白》的演講,就已指出了李白對鮑照樂府詩、五言詩的學習,其後人們對李白學習鮑照樂府談論的比較多,而對五言詩談的較少。丘有舜《俊逸鮑參軍——鮑照樂府詩對李白的影響》認為鮑照樂府對李白的影響主要在詩歌的主題、風格、體裁上。從內容到形式兩方麵,對二人的樂府詩作了對比,而偏重於主題內容的分析。呂寅喆《鮑照對李白和杜甫詩歌的影響》將李白、鮑照相似的作品作了比較,指出李白在題材、結構、用意、遣詞造句等方麵都有襲用鮑照處。對杜甫的影響則著重分析了鮑照的用字、措辭、造句等語言藝術,以及關注現實的創作傾向對杜甫的影響。張瑞君《李白與鮑照詩歌的繼承關係》認為鮑照詩歌的主觀色彩、豪邁深沉的氣勢,奔放流暢的語言,陡收中間疏放的結構,新奇的想象,頗有氣骨的女性題材,都被李白所繼承。鮑詩中的一些語句也被李白所化用,李白學習鮑照的原因在於二人的藝術追求、性格遭遇相近。該文在論證方法上與呂寅喆相似,都是將二人相似的作品,兩兩對比分析,而偏重於藝術特點的分析。此外,曹道衡《鮑照和江淹》論述了鮑照對江淹創作的影響,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三、回顧與展望

回顧近八十年來的鮑照研究,上世紀二十年代可當做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學界提倡白話文、打倒貴族文學,提倡平民文學、為人生的文學。在這種思潮影響下,鮑照因為多寫民間樂府,抒發被壓迫者的怨憤,而受到重視,似乎可以在鮑照身上找到現實理論的接合點。這些研究中,胡適的成就很是引人矚目。他的《白話文學史》對鮑照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三十、四十年代是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退潮,人們對鮑照的研究漸趨理性,表現之一就是出現了繆鉞、吳丕績兩位先生的《鮑照年譜》,反映了人們不再急於作價值判斷,而日趨務實的學風。第三個階段是建國以後至改革開放。這段時間,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統治了學術界,強調人民性、階級分析,政治色彩較為濃厚。這段的主要成就集中在五十年代,出現了錢仲聯的《鮑參軍集注》,黃節的《鮑參軍詩注》也由葉菊生校訂得以重新出版,發表了陳寂的《鮑照詩的藝術特點》等一批高水準的論文。六十年代則除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遊國恩等人集體編寫的文學史之外,幾乎沒有別的成就。此後文革開始,學術研究陷入低潮,鮑照的研究也基本上停頓。改革開放以來為第四階段,鮑照研究重新獲得重視,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如關於鮑照詩歌主題的討論、關於鮑照與宮體詩的討論,打破了以往的理論禁區,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如郭全芝《鮑照詩風與六朝習尚》王毅《鮑照政治命運及其詩文風格再認識》、吳功正《鮑照詩美成就論》、沈玲《鮑照樂府詩之潛文化素質研究》、沈玲《從劉宋朝帝王政策看鮑照樂府詩創作》、羅春蘭《“憲章明遠”:沈約對鮑照的接受》、《皎然〈詩式〉對鮑照的接受及原因探析》等論文,從文學的外部因素,運用美學、接受美學等理論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反映了理論探討的多樣化與不斷深入。二十世紀的鮑照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如鮑照散文的研究,僅有一些賞析、考證類文章,而且僅限於個別名篇,缺乏整體深入的研究。一些文章論題重複,新意不足。如鮑照出身的討論,不外乎庶族、士族,卻有人在張誌嶽《鮑照及其詩新探》發表二十年後,還在沒有新證據的情況下提出反駁,已乏善可陳。詩歌研究不是很均衡,樂府詩研究較為充足,山水詩及其他五言詩的研究相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