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等生的心理問題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優等生大多存在一些與極度關注個人形象有關的不良心理以及個性缺陷。因為優等生在老師和同學、家長和親友的心目中業已樹立了“學習好、表現好”的良好形象了,所以他們極為關注個人的形象並竭力使其不受損害。基於這樣一種心理特征,他們過分看重表揚和獎勵,懼怕老師批評,懼怕失去領導對自己的信任;他們好為人師,好表現自己,害怕失去在班級中的威信,害怕丟掉既得的優越地位和榮譽。由此,他們逐漸變得虛榮而多疑,懼怕暴露自己的缺點和短處,過分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為維護自己的麵子而敢於冒險;他們嫉妒心特強,容不得其他同學的進步,見不得別人超過自己,好壓製別人而抬高自己;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常常自覺不自覺地以個人好惡作為衡量事物的是非標準,並要求別人也接受這樣的標準,合我心意者讚成,逆我心意者反對;其中有少數人甚至自命不凡,總覺得自己優異成績的取得應該歸功於個人腦袋的聰明以及自我奮鬥,而與教師的教誨無關,自以為“將來成就大事業者,舍我其誰?!”故而對師長桀驁不馴,對同輩頤指氣使(許多在中學階段為優等生的學生考入大學或走上工作崗位後,對他中學時代的老師變得十分冷漠,這一普遍的社會現象似乎可以作為“自命不凡”這一心理特征的詮釋)。
第二,優等生對於批評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就像經受不住風雨的溫室花朵一樣。由於優等生總是生活在學校教師的表揚聲中和家長親友的溺愛之下,遇到的多是成功和掌聲,從未體驗過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所以一旦遇到批評或坎坷,他們的心理痛苦就會超過其他學生好多倍,“一落千丈”的感覺會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比一般學生更容易形成心理障礙乃至出現心理崩潰。一些優等生在受到突如其來的挫折時,就仿佛高溫加熱過的玻璃器皿突然掉入冰窖就會炸裂一樣,眨眼之間在行為和道德方麵會變得與往常“麵目全非”、判若兩人,成為各類悲劇中的“主角”,或者傷害他人,或者傷害自己。我們經常從媒體上發現,接受不了教師批評而跳河自殺的中學生是班幹部或“三好生”、因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而跳樓自殺的孩子是省市數學競賽的冠軍……如此等等的新聞正是由於心理脆弱而導致心理崩潰的典型事例。與優等生相反,成為家長和教師批評焦點的差生因成天挨批而鍛煉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反而不易成為各類悲劇中的“演員”。
第三,優等生的心理缺陷往往是應試教育的結果,並且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隱蔽性。優等生的“優”往往表現在學習成績上,所以把他們說成“智力上的巨人心理上的矮子”並不過分。書麵考試成績的“優”掩蓋了他們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的不足,智育佼佼者的“光環”掩蓋了他們在心理上的種種弱點和缺陷,所以那些一貫受到學校表揚老師喜愛也讓家長放心的優等生或班幹部,往往是不為人們所注意的心理素質不良者。這是因為具有雙重迷惑作用的“優等成績”,一方麵遮住了別人的眼睛,使他們不易看清優等生的心理缺陷,有時即使偶爾看到了也往往因“學習成績好”而加以原諒;另一方麵遮住了優等生自己的眼睛,使他們不易看清自己身上的弱點,自恃“學習好”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
第四,優等生的心理缺陷或弱點,具有極大的潛在危險性。現實的高考製度正是從這些具有心理缺陷的中學優等生中選拔高校新生的,如果這些優等生的心理缺陷不及早克服,就會隨著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前進台階而逐步惡性發展,總有一天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1994年6月,逃亡了八個月之久的搶劫殺人犯芮煜明終於在一個邊陲小鎮束手就擒。案發前他是某大學化學係博士研究生、碩士生導師和中共黨員。看看他的自白就可以知道這位高智商知識分子的心靈扭曲到了什麼程度:“我是人人仰慕的博士生,所有人都把我看成天才。可誰又知道,做一個‘天才’得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我得時時刻刻繃緊自己的神經,決不容許第二個人超過我。我生活得很孤獨,沒有朋友,沒有娛樂,除了學習什麼也不做……無論幹什麼,我都是最棒的。這一次我相信也不會出事。”可以認為,是中學時代的心理缺陷、大學和研究生時代的心靈扭曲把芮煜明鑄造成一個危害社會的定時炸彈的。麵對此類悲劇,我們除了譴責罪犯之外,難道不應該對造成優等生心理缺陷的現行教育製度、傳統教育觀念、教育手段方法作些深刻的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