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學生成長的關心大多集中在飲食起居、生理發育、學業成績以及尖子生培養等問題上,而與青少年學生的全麵發展關係甚為密切的心理健康谘詢、心理素質教育等問題卻被遺忘到九霄雲外去了。但是,許多調查報告顯示,全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素質水平令人擔憂,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勞動、考試、人際交往、青春期心理適應等方麵存在著心理困擾,其中嚴重者甚至發展為心理疾患以及存在有違法犯罪、自殺輕生等行為;而且,這種情況與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呈現正相關的關係。青少年學生在心理健康、心理素質方麵表現出嚴重問題的現實,把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推到了一種不能不認真思考並作出回答的地位。
分析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四:升學競爭激烈導致的中學應試教育模式;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溺愛;社會大環境的某些負麵影響;心理輔導與教育極度缺乏。前三個原因已為人們所熟知,惟獨第四個原因對於許多人來說簡直是聞所未聞。這是因為心理谘詢輔導事業在我國起步甚晚,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初露頭角,到現在不過十多年的曆史;截止目前,僅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少數城市由青少年報社、社區醫院以及教育部門發起組織了為數不多的心理谘詢熱線和心理谘詢門診,而在中小學校內附設心理谘詢室的城市隻有上海市。這樣一種與國外相比極為落後的局麵,使得心理谘詢輔導對青少年學生全麵發展所具有的意義與作用,遠未被家長以及中學教育工作者所認識,更不被社會其他行業的人士所了解。
針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嚴重問題的產生原因,本章從健康概念的正確理解入手,闡述了心理健康對於維持一個人的全麵健康所具有的意義;統計了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結果,分析了其表現特征;最後從中學生自我心理調控訓練、中學心理谘詢室的建設等方麵,論述了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問題。
要對中學生實施心理素質教育,我們有必要首先從健康概念的正確理解談起。為此,本節討論了與健康概念密切相關的兩個因素——心理和生理,並從患病的角度分析兩個因素之間的關係——心病是導致體疾的重要原因;接著在介紹國外多維度模式的基礎上,討論了衡量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尺度問題;最後,分析並糾正了一些與心理健康概念相悖的偏頗認識。
(一)心理和生理:與健康密切相關的兩個因素“什麼叫健康?怎樣的人才算得上健康的人?”麵對這樣的問題,大多數人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吃得多、跑得快、幹活好、睡得香就叫健康;也有人認為,隻要做到“吃飯快、排泄快、說話快、走路快、入睡快”這幾個快就可以稱得上健康的人;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看法,大概要數那句眾所周知的廣告詞了:“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可見,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健康概念多是從生理因素這一方麵來理解的,隻要吃好喝好睡好身體強壯,沒有生理方麵的缺陷和障礙就叫做健康;也就是說,僅僅在生理方麵達到健康的人就可以叫做健康的人。
其實,上述對於健康概念的理解是片麵的,這些看法隻說對了一半甚或是一小半,因為健康的含義在當代獲得了充實與更新。就健康概念的外延來說,它不僅指生理方麵的健康,而且包括心理方麵的健康。《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指出,健康是指“使個體長期適應環境的身體、情緒、精神以及社會方麵的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人的健康概念所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指身體無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這兩個大同小異的定義都是既提到了軀體生理方麵的健康,又提到了人在心理方麵的健康。因而可以說,心理和生理是與人的健康狀況最為密切相關的兩個因素,對於真正的健康來說二者缺一不可;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健心至少應與健體同等重要。
現在我們分開來看,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含義各是什麼?一般地說,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具有自我控製的能力,能夠不受外界影響而正確地辯證地認識事物,其內心能經常地處於相對平衡和滿足的狀態。更為具體地說,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在社會的或自然的環境中,遇到突變、挫折或困難時能夠做到情緒穩定、精神飽滿,進而正確地對待並排除不利因素的影響。生理健康則是指人體各器官、各係統的組織和功能,在中樞神經係統的支配下完全而有效地發揮作用,並始終處於一種正常運轉的狀態。如果我們完整地看,將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綜合起來,既健心又健體,那麼我們就會成為追求身心和諧統一發展的人,就會使我們進入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相適應的完美狀態。按照這種和諧統一的健康概念,它應該包括七項內容:正常的智能發展水平;基本的自我認識能力;基本的人格協調能力;基本的自主獨立性;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基本的生活適應能力;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顯然,這是符合素質教育目標的全麵的健康概念。
綜上所述,真正的健康概念至少應包括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這樣兩個基本內容,再加上以兩個基本內容為基礎的適應社會的多種能力。所以,我們可以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適應社會能力=健康”這一公式來表示真正健康的完整含義。
(二)心病和體疾:前者是導致後者的重要原因上麵,我們隻是說明了真正健康的概念應該至少包括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這兩個方麵,但是並未研究這兩個方麵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臨床醫學與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狀態的優劣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生理狀態的優劣,惡劣的心理狀態(心病)是誘發各種生理病症(體疾)的重要原因。據一些國家統計,在醫院門診中有50%耀60%的患者其發病原因都與心理因素有關;更有人曾對100名白血病和淋巴瘤病人進行患前生活經曆的調查,發現大部分病人都曾有過憂愁淒慘的個人遭遇或者橫來飛禍的家庭不幸。為什麼人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到人的生理狀況呢?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都是互為因果、互相轉化和緊密聯係的,當一個人受到外界的惡性刺激自己又不能正確調控而導致心理狀態失衡時,他的大腦功能就會紊亂,進而引起體內新陳代謝的失調和生理疾患的發生。更為具體地說,這是因為人的情緒要受大腦皮層支配,其邊緣係統腦幹網狀結構以及植物神經又直接控製著人體內髒的活動;當外界信息經過各種感官作用於大腦後,經過大腦的加工就會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反應。當這種情緒體驗處於心理失衡狀態時,就會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亂或減弱,尤其是導致植物神經係統的功能失調,最終引起生理器官的組織病變或機能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