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實踐能力的培養(2 / 2)

20世紀上半葉,美國教育家杜威就指出:“學校科目相互聯係的中心點,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曆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他強調兒童與課程構成一個單一過程的兩極,兒童是起點,課程是終點,隻要把教材引入兒童生活,讓兒童直接去體驗,就能把兩點連接起來,使兒童從起點走向終點。在杜威1896年創辦的實驗學校裏,“作業”是一個中心概念。所謂“作業”是指兒童的一種活動形式,包括紡紗、織布、烹飪、木工等。他認為這些“作業”的教育價值既適合兒童的能力和興趣,又能代表社會的情境。

值得指出的是,為中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固然需要與具體的客觀實際事物相聯係,但這並非提供實踐機會所指的全部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還表現為提供好思維材料。因為思維要經過對有關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過程來實現,這是一種“思想實驗”,沒有一定的思維材料作基礎,“思想實驗”就難以進行。通常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向學生提供思維材料:通過語言直觀勾畫出學生已有的表象;通過對實物、模型、教具、圖像等進行觀察,以形成知覺和表象;通過實驗向學生提供思維材料。

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以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體的做法可以有多種多樣,廣大教師可以在實踐中探討、總結,不過,最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理念,即正確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時下的教育教學體係,是以知識的係統性編排的,使知識脫離實際,學生不會運用知識去理解周圍世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相應的教學方法也隻會是“傳遞式”,這種教育方式,一個人即使讀到博士,仍可能培養的是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人。相反,應該把知識看成人類對客觀世界通過抽象思維產生的東西,教學中就不應太多的或者單一注重知識本身,而是對知識的建構過程給予足夠的重視。在這樣的理念下,需要我們對教學的各個環節作出必要的調整,這包括設計一些重應用,注重動腦動手的好題,以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最後,用一道數學例題來說明如何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動腦,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題目:我們常見到那樣圖案的地麵,它們分別是全用正方形或全用正六邊形形狀的材料鋪成的,這樣形狀的材料能鋪成平整、無空隙的地麵。現在問:(1)像上麵那樣鋪地麵,能否全用正五邊形的材料,為什麼?(2)你能不能另外想出一個用一種多邊形(不一定是正多邊形)的材料鋪成的方案?把你想到的方案畫成草圖。(3)請你再畫出一個用兩種不同的正多邊形材料鋪地的草圖。

動腦。

運用基礎知識——正五邊形內角和及整除知識加以分析,推斷出正確的結論是不能用正五邊形形狀的材料鋪成無空隙的地麵。因為,正五邊形的每個內角都是108°,要鋪成平整無空隙的地麵,必須使用若幹個正五邊形拚成一個圓周角360°,但找不到符合條件n×108°=360°的n(或3×108°<360°<4×108°),故不能用形狀是正五邊形的材料鋪地麵。

動手操作。

循序漸進地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各種圖形實施“鑲嵌”——一種多邊形材料鋪地;或用兩種正多邊形材料鑲嵌。

附設計的圖案如下,僅供參考(遠不止這些)。

新大綱指出:初三年級幾何內容中插入的“鑲嵌”,要求學生“通過對鑲嵌平麵圖形的研究,了解正多邊形在鑲嵌中所起的作用”,並“運用多種平麵圖形進行鑲嵌設計,拓寬學生的數學和美術知識”。這道題目的解決,不正是這樣的嗎?

您了解針對學校整體素質教育的評價目標體係嗎?

您會評價中學生個體的素質發展水平嗎?

為了優化中學素質教育評價,應如何推行考試製度改革?

§§第五章 中學素質教育的評價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