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教育信息化——深刻的跨越式變革(3 / 3)

2.個性化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談鬆華教授指出:

我們現在的教育稱為製度化教育,其特點是整齊劃一:要求學生用一種進度學習,學習一樣的東西,以完成對學生基本知識的灌輸和基本能力的訓練。這種製度在以往甚至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是一種較高效率的形式。但這種製度照顧不到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教育需求。21世紀,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化教育係統的形成和完善,將使得人才培養也成為一個“柔性”生產過程,使教育從標準化共性教育向個性化教育發展。可以說,個性化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信息技術的學習運用,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情境和氛圍條件。江澤民同誌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無論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方麵,還是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提供知識、技術的創新成果方麵,教育都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信息技術教育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創造過程。在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像,自己動手。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極好途徑,我們萬萬不能按照學習一門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那將窒息孩子們的創造精神。

3.信息技術與教育過程的整合

發達國家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重點建設暢通的信息渠道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大規模培訓教師,以及通過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教會學生使用計算機,為應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環境。第二階段從技術的初始應用轉向整合階段,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

信息設施建設誠然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但教育信息化並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要強調在科學的教育觀指導下,將信息技術的學習應用與教育觀念的更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信息技術對教育體係、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全麵的改革,為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服務,進一步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要從課件製作轉移到在各個學科教學中應用和學習信息技術;積極探索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和途徑。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的推動作用。

4.全新的教育時空

華南師範大學未來教育研究所所長桑新民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絕不能變成遊離於現行教育教學過程之外的一種投資行為和硬件設施建設,更不能用新技術把教科書和黑板搬到屏幕和網絡上,強化灌輸知識和標準化考試的現行教學模式,而必須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現行教育進行全方位的改造,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教育時空,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信息的海洋中選擇最適合自己興趣愛好和個性特征的學習與發展方式,充分展示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潛能,從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信息技術使教育媒體不再限於書本上的單一文字,還有融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影像為一體的電子教科書、多媒體軟件以及網上傳輸的影視節目、衛星節目和虛擬學習環境等等。學習者將從網絡中獲取廣泛而豐富的教學內容,獲得最優質的教學服務。網絡的發展使學校突破傳統的校園界限,向無形的方向發展。對於學習者來說,所有的信息都是開放的,不受時空限製,也不受年齡、職業和條件的限製,社會成員將能獲得更為均等的受教育機會。電腦和互聯網絡把學習時間、地點和進度的控製權交還給學生,在主動、開放、交互式的學習中,真正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的現代學習方式。教育信息化還為終身學習體係奠定基礎。

教育信息化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包括從宏觀教育規劃、戰略,管理信息化,到微觀學習環境、學習模式、課程、教學、評價模式的信息化等所有環節。當前迫切需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製定出可操作、可檢測的教育信息化目標與評價體係。

我們可以暢想一下今後10到20年中國教育信息化的宏偉藍圖:在全國建成高度現代化、信息化的城鄉教育新體係。教育係統內部要在決策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全方位實現信息化,教育係統外部要在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等方麵全方位實現信息化,建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的終身教育體係。要讓每一個受教育者能夠適應信息時代新的生存方式,不斷提高信息意識和駕馭信息技術的能力,使我國發達城市成為全球教育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樞紐,使我國的教育信息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

利用相互融通的電信網、計算機網、有線電視網和數字衛星視頻係統,創造一個覆蓋全國城市、鄉村、山區、海島的高速、寬帶、交互性、智能化的教育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創建各種模式的虛擬大學、虛擬中小學、虛擬圖書館、虛擬實驗室、虛擬博物館等等,使用網上豐富的教育資源,指導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教育;這些豐富的教育資源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室的麵貌、學校的麵貌,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課程的概念、教學的概念、考試的概念,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是使教育變得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終身化;造就一批信息時代的教育家、教育管理家和優秀教師,使之成為未來學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培養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各級各類建設人才。

為什麼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如何培育“創新精神”?

“創新”與“實踐”有什麼關係?

§§第四章 中學生創新精神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