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學生學習過程與發展(1 / 3)

中學階段是人的生理、心理趨於成熟的階段;是一個人智力水平高速發展的階段;是“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階段;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逐步確立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將產生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個性的諸方麵質的變化。但新質的形成要有一個過程,它依賴於許多條件,可能產生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學生的身心發展既有兒童期的特點,又有成熟期的特點。例如由於邏輯抽象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他們有可能學習比較係統、全麵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但又很不深刻,很不全麵;他們開始能比較自覺地注:本節主要參考許政援等著《兒童發展心理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學的學習內容比起小學來,學科門類增多,學科內容也擴大和加深了。各門學科已經接近於科學體係,其中包含許多關於事物的一般規律和抽象的原理。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求並促進青少年迅速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當然,在各門學科中抽象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學科抽象的程度比較高,如數學、物理等科,有些學科抽象的程度則比較低,如曆史、生物等科。少年要領會這些知識,都需要有一定水平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習方法上也發生了變化,學生必須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訂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在課堂上要善於聽講,會記筆記,會按照教學要求組織自己的智力活動,例如更好地理解教材、熟記教材,課後要求能獨立地完成作業,這就要求具有很大的獨立性、自覺性,這樣才能適應這一新的變化。實踐表明,對於新的學習要求缺乏準備,經常是初中一年級學生成績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師應該注意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學習銜接問題,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教育措施,幫助少年更好地適應這些變化,提高學習質量,促進智力的發展。

2.學生和老師關係的變化

小學生的活動一般都是在班主任的具體領導下進行的。到了初中,老師已經不像小學那樣給學生以具體而細致的照顧,而是比較放手地通過積極分子來實現對班集體的領導。這就要求少年有更大的獨立性、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時學生也由受教師照顧變為教師的助手。

從中學開始,學科門類增多、學習內容的改變使科任老師增多了,一個班經常有五六位老師。這些老師各有不同的講課方式和風格,對學生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他們的專業水平、個性特點、工作方式和對學生的態度也可能不同。這就使中學生與教師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區別出“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教師。初中學生已經不像小學生那樣偏於感情上的依戀,而是開始有了較高的獨立評價能力。他們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主要是依據教學質量和對少年的態度。青少年一般喜歡知識淵博、生動有趣地進行教學,對學生嚴格要求而又公正、機智、善良的教師。那些善於了解學生、善於發現學生情感變化、對學生體貼入微的教師,更是受到學生的敬重。不少學生認為敬愛的教師最了解自己,甚至勝過父母。高中學生經常同某一兩位教師有著密切的情感,這種親密的關係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青少年不喜歡那些教學質量差,好用固定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不公正的教師。教師是否善於和學生建立正確的關係,對教育教學工作有重要影響,因而也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3.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發展

進入初中後,在新的條件下少年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了進一步發展。對初中學生來說,直接與學習活動本身相聯係的學習動機仍起作用,但此時與社會意義相聯係的學習動機已日益發展起來,並逐步成為主導的動機。升入高中後,學習活動對青年來說已經獲得了準備走向新生活的重要意義。他們日益認識到將來能否順利地承擔工作或考上大學都決定於自己的學習成績,這一認識成為推動他們努力學習的強大動力。學生把未來生活道路的選擇當成學習動機的現象,從高中一年級開始大大地增多了。到了畢業班,大部分學生都以投考高等學校作為學習的主要動機。同時,由於對學科的興趣已轉化為對某門科學的興趣,這種興趣也成為推動青年學習的重要動力之一。可見,青年的學習動機和少年相比具有更自覺、更遠大、更深刻、更穩定的性質。

青少年興趣的範圍擴大了,不但對所學科目有興趣,而且開始對國際國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一切新鮮事物都感興趣,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他們喜歡閱讀文藝作品,特別對描寫機智勇敢、頑強鬥爭、克服困難、富於英雄冒險內容的書籍感興趣。他們積極參加科技活動,喜歡製作航空、航海模型和生物標本,進行各種物理、化學實驗,一些科學幻想小說也吸引他們。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更是少年們的最大樂趣。隨著興趣廣泛性的增長也容易產生興趣分散和不穩定的現象,因此必須注意引導。從教育的要求看,學生學習興趣的廣泛性與中心興趣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不僅要培養廣泛興趣,還要有中心興趣,使他們興趣的穩定性逐步加強。

遺憾的是,“應試教育”的束縛使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廣泛性受到限製,大部分學生的興趣如果不是與升學考試有關的話,是難於堅持的,更談不上發展。

4.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的發展

初中學生在對待學習的態度上愈來愈表現出明顯的個別差異,但是不論態度正確與否,與小學生比較起來有明顯的發展。小學生學習態度的好壞往往是以客觀因素為轉移的,如教師講課是否生動,教師、家長要求是否嚴格,鄰座同學的態度如何等等,都可能影響他們的學習態度。初中學生則不同,雖然客觀因素在他們的身上仍有一定的作用,但多半是出於自覺的。他們一般能說出理由,盡管這種理由有時是片麵、偏激的甚至是錯誤的。例如對於偏科,他們會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初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受一定的觀點所支配的,這種觀點的形成又是受社會風氣影響的。

少年在新的教學條件下,學習能力也有所發展。

首先,逐步學會新的學習方法。學習內容的複雜化,要求具有完成任務的新方法。例如由算術過渡到代數,就必須從運用數字過渡到運用代數符號,學習數、理、化就要學會從具體事實和表象中概括出抽象的定理法則,並能運用這些定理法則來解決問題。學習史、地也要求能從具體事實材料中找出因果關係,作出論證。這些方法的掌握對初中學生來說既是可能的,又是困難的。隻有在良好的教學條件下,初中學生才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有關的方法,從而逐步形成學習能力。

其次,逐步形成創造性的獨立工作能力。小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雖有發展,但自覺性、創造性還很差,尚要教師作具體細致的指導。上初中以後,學習內容的複雜化要求學生自覺、獨立地安排複習時間,自覺地理解教材,完成作業,並進行獨立的自我檢查等等。這種獨立工作的能力是在教師的培養指導下獲得的。

高中學生在複雜、多樣的學習活動中逐漸學會靈活地掌握教材的各種方法,能有計劃地安排學習,創造性地完成作業,合理地分配時間,很好地自我監督,初步學會根據題目搜集材料等等。

當然這些能力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成績落後的學生往往與學習能力的發展較差有直接關係。

(二)中學生認知與情感的發展

學生的學習是圍繞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兩條主線進行的,沿著兩條主線展開的認知、情感、意誌三過程是有機聯係、交織滲透、相互影響、統一發展的過程。

1.中學生認知過程的發展(1)感知的發展各種感覺的發展達到完善,感受性的發展達到或超過成人水平。研究材料表明:初中學生的視覺感受性比一年級小學生增高60%以上。到少年後期,視覺和聽覺感受性甚至超過成人。少年區別音階高低的能力,大大超過小學生。

在教學條件下,觀察自然或社會現象時,要求他們不僅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要抓住主要或本質屬性,更加全麵地去感知事物。因此,少年的觀察力可以因訓練而變得深刻而全麵。這也表明知覺的精確性和概括性有了顯著發展。

在學習幾何、地理、繪畫等科目中,要求學生形成看圖、“識圖”的技能,學會能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各種圖形的形狀、大小及其空間位置的相互關係。這使圖形知覺與思維相聯係,從而使知覺發生質的變化。在這樣的教學條件下,少年對抽象幾何空間(如三維空間、圖形的透視關係等等)及遠距離的空間知覺(如地圖知覺、略圖知覺)及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間觀念都開始發展起來,但對較為複雜的空間關係的理解仍需直觀表象的支持。因此,利用立體圖和立體模型等進行教學是很必要的。

在時間知覺方麵,少年對於一些較短或較長的時間知覺已有所發展。例如,對於一小時這段時間的估計正確率已相當高。對於較長的時間單位如“紀元”、“世紀”、“年代”等開始初步理解,但往往不很精確,容易把遙遠的過去在觀念上縮短起來。

高中學生由於學習任務的複雜化和實驗中的專門訓練,更由於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及自覺性的提高,智力發展躍進到了一個新水平。其知覺和觀察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這時的知覺和觀察更富有目的性和係統性,逐步克服了小學階段在知覺和觀察時常出現的那種不穩定性;而且也更加全麵、深刻,已能分清主次,區別本質和非本質的、必然與偶然的東西。但是,青年在觀察事物時還存在不細致、精確性不夠、過早下結論等缺點。因此,對青年的觀察還需要進行具體指導。

(2)注意力的發展

對於初中學生而言,數學、物理等學科的學習要求少年在聽課時有極大的智力活動積極性,要求持久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初中學生的注意力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是還需進一步提高。注意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工作,它和少年的個性發展有密切聯係,同時依賴於一係列教學條件。首先,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是學生注意力提高的最重要條件。隻有當學生形成了自覺的學習態度和強烈的責任感時,才能不斷提高注意力的發展水平。其次,教材內容的深度和教學的速度應該是適當的。雖然初中學生的邏輯抽象思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他們的思維還屬於經驗型的,過分抽象的、與他們已有知識經驗差距太遠的材料還很難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而不易保持集中而穩定的注意力。教學的速度必須適當,如果速度太快,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跟不上教學內容的進展,導致不能理解,感到乏味,因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速度太慢,又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思想開小差而分散注意力。第三,良好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也是很重要的條件。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講課既要有嚴密的邏輯性,條理清楚,又要生動活潑,深入淺出,語言要明確而清晰,富有情感,善於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