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大眾教育呼喚成功(2 / 3)

(二)成功教育與“學困生”

成功教育研究是從學習困難學生的研究開始的。學習困難學生即有學習障礙者之意。它還指學業成績差、有可能被列入淘汰對象的那些學生。按理,教育的本質就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形成作為社會成員的必需素質,然而在現實中,教育卻每天都在“製造”出許許多多失敗者,即學習困難學生,並且殘酷地淘汰這些學生。

對學習困難學生的研究,一般認為以1896年西方摩根為始。摩根主要從神經學、醫學角度從事研究,這種模式以後被心理學模式代替。到20世紀60年代,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心理學的發展使更多的教育和心理學家把注意力轉向這方麵研究,中心問題集中於語言落後的模式及其改變。到70—80年代開始,更多的研究者注意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社會背景方麵的研究,運用社會心理學研究學習困難學生的成就責任歸因、自我概念特征以及行為模式同其社會特征之間的聯係。

近幾年,我國許多教育工作者在解決學困生問題上反複實踐,進行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如寧波市教委鄭啟道主持的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實驗,其基本方法是分層組合、定期升降;分層補償、區別對待;課堂教學分層次,布置作業分層次,考試命題分層次等。寧波師範學院葉政主持的“小雨點”實驗,用盡可能使差生取得“高分”的辦法逐步校正差生對數學的厭惡感,提高差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沈陽和平區教委李錦韜等人承擔的全國“八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初中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的研究”,對學困生進行了界定、分類,並提出學困生的成因主要是知識係統、非智力因素係統、智力係統、能力係統無序,並對轉化學困生提出了有效對策。

從上述研究中不難看出,他們在研究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時側重於非智力因素,而對智力因素尤其是思維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綜觀國內外學困研究的動態,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對我們有以下啟示:

第一,“學困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問題,甚至於是教育研究的永恒課題。在我國實施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如果能及時吸取國際教育在理論、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對於轉變學困生、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各種流派對我們都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尤其是各派理論都重視學習者的地位、作用,以及把開發內部動力機製作為突破口的做法,對打開我們的思路有更為重要的作用。

第三,各國各種流派在矯治模式方麵的差異很大,但也有—個總的合流趨勢,即越來越重視教育自身的改善。我國的教學體製屬於大班集體教學模式,本身具有許多先天的困難,而且短期內由於經濟、文化等條件的製約又不可能發生根本變化,所以,在大班集體教學的過程中去探索矯治學困生的規律,這樣產生的結論更具有普遍意義和可推廣性。

第四,“學困生”的產生與教育普及是相伴的,之所以以往沒有成為教育重點,是因為教育沒有向平等化方向發展,那麼這裏就有一個對教育目標、教育價值重新認識的問題,即在義務教育階段應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而且教育再也不能局限於學生學習分數的提高,而是學生多方麵的發展即基本素質得到提高。

成功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可以概括為:資料研究、調查研究、試驗研究、擴大研究。前二者服務於形成假設,後二者服務於驗證假設,四者構成了整個研究的基本邏輯序列和方法基礎,為獲得逼近真理的認識提供了方法。

上海閘北八中是成功教育最初的試驗學校,課題組由閘北區教育局及八中的教師組成。第一輪試驗始於1987年,經過三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們認為,關鍵是對學生要有一個正確認識、積極的期望和堅定的教育信念。總是埋怨責怪學生,不但學生不能提高,而且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會越來越差。該校提出三個相信,即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願望,都有成功的潛能,都可以取得多方麵的成功。經過努力,他們初步形成了以知識點、能力、學生三級分層,創造成功機會為核心的成功教育課堂教學模式。1990年後,成功教育試驗逐漸擴大到其他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