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一塊革命根據地。它在中共黨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被稱為“革命聖地”。在這塊革命聖地,發展、形成了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毛澤東思想,也形成了全新的陝甘寧邊區審判史。它雖然在中國審判史的長河中流經短暫的13個春秋,但為維護當時邊區安定團結的社會經濟秩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奠定了新中國建立以來法製建設的基礎。因此,整理總結陝甘寧邊區審判史實,不僅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對指導當代審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老一輩革命家、法學家,曾組織人力對陝甘寧邊區審判史實進行過搜集整理,但因種種原因,成果未能麵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內史學界、司法界一些專家學者對陝甘寧邊區審判史某些方麵的研究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成果。其成果大都是上世紀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麵世的。這些成果主要是從不同角度對陝甘寧邊區審判史實和審判製度進行局部或某一具體領域的研究。它不僅為廣大司法工作者提供了一些頗為翔實的研究法製史的資料,更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的法製建設提供了一些十分寶貴的經驗。然而,全麵、係統地梳理和總結陝甘寧邊區審判史的著作至今還不曾見。正是基於我國對陝甘寧邊區審判史研究總結現狀的不足,本《審判史》在充分調查研究和占有翔實史料的基礎上,對陝甘寧邊區審判史作一較全麵係統的記述。

古人雲“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法製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而我們對審判曆史的研究總結,可以為新時期的法製建設提供豐富的寶貴經驗與特殊規律的借鑒,這也正是本審判史研究的主旨。為此,編者經過近20年的艱辛努力,跑遍陝甘寧三省的省(區)及北京、上海等地(市)縣檔案館、室及國家檔案館、延安革命紀念館等30多處,走訪全國各地原陝甘寧邊區老革命老法官100多人(次),搜集到審判史資料2000多件,部分資料已收藏於“陝甘寧邊區審判史陳列館”。在充分占有翔實豐富的史料基礎上,《陝甘寧邊區審判史》通過史論結合的方法,以豐富、翔實、珍貴的史料和充分的調查研究為基礎,對陝甘寧邊區的審判史作較為全麵係統地總結和記述。一方麵,以資填補中國革命史和中國審判史中關於陝甘寧邊區部分的空白,以利於弘揚延安精神,發揚邊區司法審判親民、愛民、為民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提高廣大法官的政治業務素質,為我國新時期法製隊伍建設提供政治思想裝備和業務智力支持;另一方麵,通過對邊區審判經驗的理性分析和總結,從中尋找出特殊的規律,以利於人們吸取過去的經驗,獲得現實的啟示,為實現我國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益借鑒。

本《審判史》記述的內容主要是陝甘寧邊區審判組織建設、法律法規建設、司法製度建設及其審判方式、刑事審判及程序、民事審判及程序、獄政建設諸方麵的史實,並以史為綱,總結其經驗和特殊規律,為我國新時期的法製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陝甘寧邊區的曆史特殊,司法審判打擊的重點對象既有日本漢奸走狗,又有國民黨反動派的特務、間諜,反動地富惡霸、叛徒等破壞邊區政權及危害邊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各種反動勢力。這一時期的司法審判內容繁多,矛盾尖銳複雜。要對這樣特殊的曆史條件下審判的經驗和規律進行全麵係統地梳理與客觀公正的記述,確有一定的難度,既要尊重曆史,讓曆史本身說話,客觀地總結曆史經驗,又要結合現實,對曆史作出辯證理性的分析和科學公正的評價,從而尋找出其特殊的規律性;既要防止以偏概全,又要防止過於煩瑣,更不能脫離實際改變曆史,隨意拔高或貶低史、跡、人、物,編者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曆史和邏輯的統一原則,堅持史料說曆史的原則。

陝甘寧邊區審判的曆史經驗非常豐富,有許多寶貴的經驗今天並未過時,仍需繼承借鑒,更有許多創造性的製度。創造性的經驗需要總結、挖掘。本《審判史》根據陝甘寧邊區的曆史特點,設置總體上分為早期的蘇維埃政權和後期的陝甘寧邊區政權兩大部分作為兩編構思,即分兩大塊對其經驗和規律展開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