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站出來公開批駁混淆視聽的邪說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尋根問祖的海外華人逐年增多,加上新聞媒體和出版讀物對黃帝陵的大力宣傳,黃帝陵舊貌越來越不適應海內外前來謁陵拜祖的需求,引起國家對重整黃帝陵的高度重視。在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的倡導下,一個重整天下第一陵的宏大工程於1992年8月正式開始了。正在這時,國內卻刮起一股有損祖先形象的歪風。說什麼炎黃二帝是不存在的,最多不過是個傳說而已,為他們修陵造墓搞祭祀活動大可不必。特別是北京某報,在整修黃帝陵基金會成立不到10天,就在頭版位置發表了題為《北京平穀發現軒轅陵,就是黃帝陵》的文章,最後還說今後海內外炎黃子孫可到京郊去拜謁黃帝陵。當時,在海內外華人中引起軒然大波。
麵對這些異端邪說,觸動了當時正在注釋翻譯出土《黃帝四經》的蘭草。他拍案而起,氣憤地說:“《黃帝四經》已出土20多年,怎麼能說炎黃二帝是不存在的?我們有些學者不去研究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曆史,卻在報刊上撰文胡說八道。”他一氣之下,夜以繼日地趕寫了《黃帝四經出土做佐證,五千年懸案迎刃而解》《黃帝崩,葬橋山》《漢武仙台來作證,十八萬大軍祭黃陵》等批駁文章,先後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陝西日報》、北京《華聲報》《文摘報》,香港《大公報》、台灣《自立晚報》《聯合報》刊載,有力地批駁了有損祖先形象的異端邪說。
第一個用通俗語言注釋出版《黃帝四經》
1973年有一條轟動世界的新聞,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一具在地下沉埋了2142年的女屍,肉體完好,未有腐爛。在3號墳墓中,掘出大量帛書,全都寫在絹上。《黃帝四經》佚書和老子的《道德經》合抄在同一絹上,當時震驚海峽兩岸史學界。這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曆史長河裏,出土的第一本黃帝的書。“黃帝崩,葬橋山”,看來,司馬遷在《史記》裏的記載是正確的。至於國內有人提出《黃帝崩,葬橋山》說得很籠統,《史記》裏沒有寫明是哪個橋山,給後世人留下難解之謎。蘭草說,這純屬故弄玄虛。眾所周知,司馬遷祖籍陝西韓城縣人,司馬遷本人又是漢朝中央機關編寫史書的官員。黃陵縣距離漢朝京城首都長安隻有100多公裏,距離韓城不到200公裏,難道司馬遷還弄不清黃帝葬在哪個橋山?何況,司馬遷在寫《史記》前,還親自來到黃陵縣(當時叫翟道縣)進行過實地考查。今天《黃帝四經》出土已20多年了,研究《黃帝四經》的人卻很少。蘭草認為《黃帝四經》是一部治國、治家、做人、做官,最古老、最原始的一部經典著作。黃帝在他的“經法”中第一句就提出“以法治國”。今天,司法界經常講的一句“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就來源於《黃帝四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也出自《黃帝四經》。五千年前,我們祖先軒轅黃帝在他“十大經”裏就提出“為官七年標準”。那時,就提出預防腐敗。黃帝說:“為王者(指當官的),不可貪玩,狩獵。”“為王者,不可沉在酒樂之中”“為王者,不可媚環(環指美女)”。可惜,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沒有看到《黃帝四經》。如何將《黃帝四經》盡快注釋出版,這是蘭草多年夢想的一件大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經過3年辛苦,終於在1997年將《黃帝四經》注釋出版。當時,蘭草沒有經費,付不起7萬元印刷費,隻好將兒子新買的一部吉普車向印刷廠頂了賬。有人問他,你這是何苦呢?蘭草回答說:弘揚黃帝文化,是我今生唯一的願望。
選自2004年《華聖文化》第3期
作者簡介:
劉德錄,1956年11月出生於陝西省黃陵縣。高中文化程度,中共黨員。1977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黃陵縣糠醛廠、縣人事勞動局工作。1995年調入黃陵縣老齡辦工作至今。
張和平,1958年10月出生於陝西省黃陵縣。大專文化程度,中共黨員。1976年3月參加工作。先後在黃陵縣外協辦、科委、人事勞動局工作。1977年1月任黃陵縣老齡委辦公室主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