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管理局副局長高院艾介紹說:“整修黃帝陵工程於1992年開工,為整修和保護黃帝陵籌措資金的黃帝陵基金會也於同年成立。截至目前,黃帝陵已形成了以軒轅橋、印池、入口廣場、橋南橋北廣場、停車場、龍尾道和大麵積綠化為主的新格局。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已經開工。”
根據規劃,黃帝陵整修二期工程將以黃帝陵深刻的文化內涵為基礎,保護好珍貴文化古跡和橋山8萬株古柏群,修建祭祀大殿和功德壇等主體建築,完善陵區基礎設施,治理陵區生態環境,使黃帝陵形成更為完整的景觀體係。整個工程共35個項目,概算資金約1.5億元。二期工程完工後,黃帝陵將以古樸粗獷的建築與天然山川水勢相結合,融陵、廟、山、林、水、城為一體。
海內外華人的祭祖聖地
“作為黃帝後代,我感到非常驕傲!”自1989年以來,每年都來拜謁黃帝陵的香港商人葉嘉星說:“在感受國家變化日新月異的同時,通過祭祖,我更多地理解了作為中華民族傳人的身份和聰明才智。全球華人都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複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據陝西省政府統計,十幾年來,前來拜祭黃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已逾百萬。生活在國際化環境中的海外華人,對中國的開放和崛起非常自豪,熱切希望尋根問祖。黃帝陵的祭祀活動正成為弘揚民族文化、凝聚海外華人的隆重活動。
黃帝陵基金會副會長、陝西文物局局長張廷皓說,海內外華人有規模地謁拜黃帝陵始於20世紀90年代,人數與年俱增。人群中有白發老者,也有幼齒稚童,還有一些洋女婿。自港澳回歸後,每年前來黃陵的華人華僑增加了兩三萬人次。去年謁拜黃帝陵的華人已達52萬人次。
如今的黃帝陵,除規範的公祭禮儀外,還增加為整修黃帝陵獻愛心、民間祭奠儀式,以及再現遠古先民鑽木取火、生產、狩獵和漢武帝率武官征戰、閱兵、祈仙、祭祖等場景,並舉行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文藝演出、書畫表演和旅遊活動等。而采集人文初祖的火種,更是一項現代活動。
除投資一億多元整修黃帝陵之外,其他祭祀黃帝陵的條件也有重大改善。黃帝陵不僅被評為國家級4A景區,由西安通往黃帝陵的高速公路也於去年全線貫通,使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化為坦途,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也使素麵朝天的黃土高原正在變綠。
橋山靜穆,沮水潺潺。緬懷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所有參祭者既為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而驕傲,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默默祈禱。香港建秦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健先後參加了3次祭陵活動。橋山上,有他全家人種植的一棵柏樹。他希望兒子記住,他的故鄉在這裏,中華民族的根在這裏。
年年清明,歲歲重陽。人們或佇立黃帝陵前或天海一方遙祭軒轅,都能聽到對祖國母親的深情呼喚。正如詩人雁翼在其《黃帝陵》一詩中寫的:“我雙腿跪下,雙手按地,並不是為了致哀,僅僅為著接通五千年血脈,讓祖先的血和我的血脈共流。”
選自2002年10月27日《人民日報》
作者簡介:
馮國,中共黨員,1971年生,山東聊城人。1999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後分配至新華社陝西分社從事新聞宣傳工作至今。